莫厌学

我要认领

姓名 莫厌学

出生年月 1951

性别 男

民族 苗族

出生地 贵州省西南部

人物简介

莫厌学,男,1951年出生于贵州省西南部一个名为“排卡”的苗族村寨,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莫厌学的父辈就是制作芦笙的艺人,传到他已是第四代。自17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芦笙,四十年来莫厌学把芦笙当成了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和芦笙结下了深深的情结。

艺术传承

莫厌学出生于贵州省西南部一个名为“排卡”的苗族村寨。“排卡”在苗语里即为“生产芦笙的小山村”——“排”指的是山坡上的村寨,“卡”指的就是芦笙。排卡全村一百余户人家,是一个专业制作芦笙的苗族村寨,至今已是五代人的历史,这里制作的芦笙,不仅在当地有名,在全省的苗寨中都声名鹊起。


   莫厌学的父辈就是制作芦笙的艺人,传到他已是第四代。自17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 作芦笙,四十年来莫厌学把芦笙当成了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和芦笙结下了深深的情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芦笙不再满足人的需要,他开始尝试着能不能给传统芦笙改改样。他先试着把芦竹做小,做精致,果然受到了城里来苗寨旅游的客人的欢迎,销路打开了,随后,他又开始制作多管芦笙,把传统的6管芦笙扩充到15—24管,使芦笙的音域更宽、声音更宏亮。制作多管芦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外,还要具备物理知识,了解一些力学原理,而仅接受过小学文化教育的莫厌学,却全靠自己的实践摸索获得了成功。


   莫厌学的这一革新得到了民乐专家和广大芦笙爱好者的认同,连中央音乐学院专门研究民族音乐的教授也对此大加赞赏。莫厌学的名声传出去,专门找他定作芦笙的客人越来越多,儿子也放弃了打工回到家里给他帮忙。“这家伙前几年不愿意跟我学,现在做的比我还好,我也算是后继有人了。”莫厌学一副幸福满足的神态。


   莫厌学靠芦笙制作致了富,他还带了十几个徒弟,徒弟又教徒弟,排卡寨里有二十多户人家都靠芦笙制作致了富。莫厌学说,百年前苗族的莫氏先辈把制作芦笙的技艺带到了排卡,但却恪守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习俗,他不希望也不主张这种陈规,他的两个出嫁的女儿现在也在夫家带着夫家人一起做芦笙。“贵阳国际机场开通那年(1997年)一下子订了7000只芦笙,为了保证按时交货,我们全寨人统一学习,统一制作,在具体的制作细节上我丝毫没有保留,最后大家都从中尝到了甜头,制作芦笙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话说回来,任何技艺都需要两样东西:一是天赋,二是后天的努力,缺一不可。”


   2006年,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莫厌学被定为该项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莫厌学的名声越来越大,各地电视台、报社的记者纷纷上门来采访,他也经常受邀出门参加各种展览和比赛,排卡寨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位开朗健谈的老人,都知道“他是制作芦笙的好手,坐着飞机出过好多次远门呢。”


   2012年4月,莫厌学和贵州省的另一位非遗传承人一起去澳门参加非遗展,“来参观的都不知道芦笙是什么,我现场吹给他们听,他们才知道芦笙是一种乐器。”莫厌学告诉记者,“这样的展示方式对于宣传贵州苗族文化非常有效,澳门文化部门还跟我定了一批芦竹,准备用来教当地的学生怎么吹。”

全国工美大师精品微拍平台
顶部
×
×
人气打赏
谢谢!打赏可增加大师的人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