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震龙

我要认领
人物简介

胡震龙,1925年生,安徽歙县鲍坑村人。字石泉,号帘青轩。国民党(民革)党员,县政协委员。青年时代从军,投身抗日战争,任少尉、中尉文书。抗战胜利后,回乡任小学教师,后在文化部门工作,在歙砚厂退休。他精工于歙砚创意、设计、雕刻,兼作壁画、木雕、石刻;爱好古诗词,能背诵许多名篇,常以填词、吟诗抒发情感;擅长国画,深得新安画派精髓,晚年作品,糅合了黄宾虹的技法,深得行家赞赏;爱好戏剧,许多京剧名段,都可以自拉自唱,还能编导戏剧,是位难得的人才。


一、情系婺源六十载


在抗日烽火遍及大江南北之际,热血男儿纷纷投笔从戎,就在抗战最激烈时候,胡震龙参加了国民革命军,跟随队伍,驻扎在婺源。由于他能写作,又会画画,喜欢唱戏拉琴,活泼能干,入伍不久,很快就提升为少尉文书。


在此期间,他接触到婺源的龙尾石,那些千姿百态的纹理,使他爱不释手。他从小就喜欢治印,于是,雕琢成砚,或制成印章、摆件,分送朋友,屡屡获得好评。从此一发不可收,深深地爱上这门砚雕艺术,最终使他成为闻名遐迩的一代砚雕宗师。


在婺源逗留期间,萌发了他的初恋,虽然这次朦胧的初恋,没有开花结果,却深深地铭刻在心灵深处,直到老年,双方都念念不忘。他的词《一罗金》及小序,记叙了这段难忘的经历:


“余青年从军,抗战初军次婺源,与邻女互生爱慕,然三年中未互敬一语。不久战线转移,余随军开拔,别前伊以手织云形书签相赠,一别四十余年,互失音问。年前中央电视台播放《歙砚砚雕名师胡震龙》专题片,伊于千里外见余琢砚、讲学、著作镜头,旋以函询始得联系。越二年,重会于婺源分手处,互视均垂垂老矣!何日再见,不可知也!”


“半杯浊酒消常昼,饯别伤情,初试编云手。泪似窗前檐滴溜,一江春水风吹皱。  青山依旧黄昏后,四十三年又是春时候。重见婺源江上柳,他年再会能知否?”(见胡震龙著《步声集》p.12.。)


当时的情感,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时空间隔,青春不再,但是,青山依旧,情感弥深。婺源不仅仅是胡老情感始发地,还是他日后专事歙砚雕刻、功成名就的始发地,有《忆旧》作证:


“忆昔着戎装,星江寄语长。东铺获龙尾,南门琢砚堂。一汲虹井水,几点腊梅桩。春秋数十易,印月永难忘。”(同上P.22。)


他还没有诉尽衷肠,陆续填了《烛影摇红》等数首词,抒发感慨,集砚情、人情于其中。


由于中央电视台介绍胡老雕砚的电视片,方始得当年情窦初开的人,重聚分手地。时间越过近半个世纪,中间又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少风风雨雨,多少酸甜苦辣,多少往事如麻,一并化作泪水,哗哗哗地流淌……,四十余年隐情,怎么可能一时尽诉!适才相聚,又是新的分别时刻,他年再聚能知否?此时此地,感慨万千,怎能不让他感叹!


二、才艺超群露锋芒


抗战胜利后,胡震龙返回鲍坑老家,担任小学教师。


那年鲍坑明经胡氏家族,重新制作了两乘灯轿,轿面蒙上绫罗,在上面画画、写字,大小百余幅字画,全是由胡老师负责绘制,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花草鱼蝶,工笔细致,栩栩如生。当桥灯点亮后,更加光彩夺目。家乡的元宵节,都有玩灯的习俗,这两乘崭新的灯桥,被年轻人耍起来,出尽风头,博得大家交口称赞,铭记于心。


解放初期,为了配合当时的中心工作做好宣传。他在教学之余,指导学生排演节目,在当地演出,引起极大反响,得到众口一词的好评,其他乡村纷纷来邀请前去演出。


当时影响最大的戏剧,当属大型戏剧《血泪仇》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血泪仇》是反映地主恶霸压迫穷人的故事。他将话剧改编为当地群众喜闻乐道的越剧,独自担当导演、操琴、剧务等等工作。演员都是小学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但是在胡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排练,演出效果非常好,大大超过预期,在剧情**处,台上演员演得声泪俱下,台下观众看得哭成一团,高呼口号:“**恶霸地主!”“血债要用血来还!”


越剧《梁祝》更是久演不衰,春节期间演过不停,许多村庄都来邀请,直到开学,还有一些偏远乡村前来邀请演出。胡老师不怕麻烦,不顾路远,带领学生前去演出,不收一点报酬。


一些戏迷跟随而去,再三观看,兴趣不减。


那时每年寒假,他都要编写黑板报和墙报,图文并茂,过往群众,都会自觉地驻足观看,效果很好;他还要尽义务为当地筹办几台节目,以便在春节期间上演,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也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文化活动的骨干。


他还根据民间传说,编写了神话故事剧《斩尾龙》。


正是他在书法、绘画、写作、编剧、导演等等方面的特出才能,善于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能力,得到上级领导赏识和重视,于是将他调到区文化站工作。

全国工美大师精品微拍平台
顶部
×
×
人气打赏
谢谢!打赏可增加大师的人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