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分享图标必须300*300
资讯 - 刘俭

一组动作重复37年,这女子成了传奇的守护者

刘俭2021-01-15

于几案间淬炼技艺,回报岁月以器之“美”
于拂尘中荡涤心性,回报时光以陶之“香”
捉刀代笔,花鸟跃壶上,曲尽其妙,山水入坭兴
她就是坭兴陶填泥工艺守护者,“雕刻达人“刘俭

广西卫视《广西工匠》弘扬工匠精神,奏响时代强音


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特别定制了一份坭兴陶的“团结和谐纪念瓶”作为回赠中央代表团的纪念品。而这个重要的制作任务,就落在了刘俭的身上。



团结和谐纪念瓶场景丰富,既有山水风景,也有人物雕刻,十分考验雕刻师的技术,更又因为涉及到大型坭兴陶作品雕刻,制作难度之大、耗费时间精力多,在坭兴陶雕刻中较为少见,一般的工匠不敢轻易接受这个任务。





要雕好飘逸自然,但肢体形态又各不相同的12世居民族人物及衣纹,难度极大,饶是经验丰富的刘俭,也倍感压力。
即便有着熟练的技术和不错的美学功底,刘俭在雕刻到汉族人物时,还是遇到了难题。
看似简单的线条,并非简单罗列,所有的细节和阴影,不仅要思考整体器型的大小,还要主次分明。为了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和生动,她渐渐总结出一套实用的规律,例如为了突出人物和景色,营造空间感,就必须将风景雕刻得更细致立体。




每天10个小时的工作强度,从白天到晚上;历时200多天,从夏到冬,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团结和谐纪念瓶”的制作。灵动逼真的人物造型、迎风舒卷的飘带,起伏有势的远山和流水,让她收获一致好评。



手握刻刀,身体微微向前倾,全神贯注地雕刻作品,这些动作刘俭重复了37年,她耐得住寂寞,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在经年累月的坚守中,她潜心钻研,积累了深厚的绘画和雕刻功底,完成了一幅幅要求严苛的作品。



填泥,是坭兴陶的一个传统工艺,由于工序繁琐,回报率低等原因,如今很少有人还在坚持做这项工艺。



填泥工艺的精妙之处在于,原本刻坯的纹路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表面平淡无痕的同时,还能赋予坭兴陶色彩。



填泥工序繁琐而细致。把挑选好的石头敲碎,放到水里静置,等待一段时间,将水过滤掉,余下的就是白泥了;然后将白泥填进雕刻好的刻痕中;填好后,开始刨泥层,最后还要打光雕刻面,等自然阴干后就能去烧制了。



一般的坭兴陶填泥工艺只有白泥一种颜色,最终烧出的也只有红器白花一种效果,善于从细节处创新的刘俭,发挥巧思妙想,她将颜料放入白泥里,想赋予坭兴陶更多的色彩。
 填泥工艺里最难的地方在于,要让朱泥和白泥两种不同的泥相互融合,要调剂好两种泥的收缩比,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观察和尝试的。


在时间和空气的浸润下,保持同样的收缩比和湿度,让两种泥能够互相融合。看似简单朴实的方法,却是刘俭在长期的观察和琢磨中,想到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九十。
通过慢慢揣摩,慢慢领悟,刘俭渐渐小有名气,而对填泥工艺的执着,依然是流淌在刘俭血液里的坚守。


刘俭对坭兴陶的启蒙,来源于这个小院。昔日的坭兴陶厂宿舍,变成了坭兴村,如今,木轮的咿呀声早已远去,古老小巷见证了钦州坭兴发展的沧桑岁月变迁。



在小院收获的温暖的童年回忆给予了刘俭一生不断向前的力量,她也从老一辈的手艺人手中接过接力棒,将那些老师父们口口相传、手手相授的珍贵技艺,从她手中继续传承下去。



作为见证过坭兴陶从起步发展到繁荣的坭兴艺人,刘俭深知创新的意义,刘俭花更多的时间去挖掘探索坭兴陶创作更多的可能性。



每一件令人瞩目的作品,都经过匠人手下的千锤百炼;每一件动人的作品,都蕴藏着匠心与技艺积淀的温度。,刘俭,为追求心中完美的天工之作,不惧枯燥与漫长,执着坚守,不负时光,成就了作品,也成就了自己。

阅读量 1847
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