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分享图标必须300*300
资讯 - 贺兴文

人物 | 他把麦秆变成了艺术品,让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贺兴文2021-05-21
      把一根根麦秆变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并让这一普通的民间工艺品跻身为国礼,走出国门走向世界,40多年来,麦秆画非遗传承人贺兴文通过对题材和工艺的传承创新,不仅使蒲城麦秆画与旅游、经济、产业实现了融合发展,而且还通过大师进校园的方式,使这一非遗项目得到了活态传承。




      48岁的曹线彩在蒲城兴文麦草工艺专业合作社做活已有30个年头了,如今她早已从当初的学徒变成了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她一样常年在这里务工的30多个姐妹中,有7人先后被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在她们眼里,制作麦秆画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成为了她们毕生追求的事业。



      当时只是看见这个麦秆画非常漂亮非常好看, 所以就进来学习了, 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以后,从刚开始的普通画,到现在的精作,也有那种立体的浮雕的,越做越漂亮了,也离家近,收入一个月就是三千多块钱,如果说活做得好的话还有提成。



      麦秆画,又叫麦秆贴,始于我国隋唐时代宫廷,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它和剪纸、布贴同属剪贴艺术,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美称。蒲城县地处关中腹地,盛产小麦,为麦秆画的传承提供了土壤,在苏坊镇一带,麦秆画的制作流传尤为广泛。


      麦穗孕育生命,麦秆传递吉祥,取材很便利,咱关中种麦子遍地都是,第二个麦秆的寿命比较长,纸寿千年,麦秆的寿命比纸的寿命还要长。
      作为第七代麦秆画传人的贺兴文,打小耳濡目染,十几岁便开始制作麦秆画,最初,他只是打算找几个村民把这项技艺传承下来,但随着对麦草工艺的不断挖掘和研创,四十多年来,他已把麦秆画发展成集产、研、学于一体的区域文化支柱产业,并辐射带动周边近千户群众参与到这一产业里来。




      麦秆画看起来很漂亮,但是它的工艺流程是很复杂的,大概有30多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破篾打磨,要把这里边的粗纤维打掉,你看里边这个粗纤维打掉,这个韧度特别好。






      接下来,麦秆制作成画还要经过剪、贴、熨、烫、粘、绘、镶嵌等30多道工序。以前的麦秆画多以“福、禄、寿、喜”等字作为乡邻间互赠礼品,内容单一且工艺保守,为此,贺兴文先后到西安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并借鉴国画、版画、剪纸等艺术表现形式,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关中地区麦草工艺画风格。




      现在我们从人物、山水、 花鸟、飞禽走兽,包括中国古典名画、陕西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包括农耕文化的这些题材,民俗的题材已经很广泛了,工艺不断精致了,用烫画的这一种(工艺)把雏形这一块很清晰,半立体半浮雕上 它的凹凸感出来了,人的视觉效果也就好了。


      除了在内容、工艺上的不断创新改良,对于麦秆画的载体,贺兴文也在不断地发掘,让麦秆画从过去单一的牌匾向更多领域拓展。而随着自身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的提高,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劳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



      记者了解到,麦秆画有着极高的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截至目前,蒲城县共有五位麦秆画传承人,工匠百余人,通过传承创新,他们还把麦秆画从平面粘贴发展成立体浮雕,品种已发展到十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产品多次获得国内外文博、艺博大奖,而且还多次被制作成国礼,成为蒲城县乃至我省的一张文化名片。



      现在(麦秆画)年产值有3000多万,从业人数有150多人,除了麦秆画,还有蒲城玉女土织布,蒲城核雕等(非遗项目),从事非遗相关项目的从业人员大概有5000多人,咱的产值预估大概有六七个亿。
      事实上,非遗保护传承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工程,多数非遗项目在保护和传承中都面临经费不足、后继乏人、挖掘深度不够等问题。



      为了能让麦秆画技艺实现活态传承,近年来,贺兴文还分别与西安美院、西安工业大学、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等采取校企合作,大师进校园等方式,开办人文艺术学院或大师工作室,让传统文化走进大学校园。



      采访中,一场“创新非遗文化传承、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研讨会正在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记者看到,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及大师们和学院师生们齐聚一堂,就麦秆画技艺等非遗项目如何与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如何创新业态等话题,展开讨论。



      非遗要见人、见物、见生活、事实上叫发掘非遗和生活的关系,我觉得非遗进校园这是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过去我们好多历史上都是师带徒,往往理论水平不高, 但是我们这个学习就不一样了,他具有一定的基础的文化知识和职业的工匠技能 ,所以到社会上很快就融入,对提高我们行业今后的发展、职业队伍来讲,也很有帮助。



      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从产、研、学到教,贺兴文说,他所有的付出,都是要让麦秆画这一非遗项目实现活态传承,发扬光大。



      因为现在大量的年轻人,特别是职业教育这一块需要的是(一种)工匠精神,需要我们很多技艺,需要我们专业类型的人才推向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挖掘、保护,我们有责任。



      通过对内容、技艺、载体的不断创新,包括贺兴文在内的蒲城麦秆画传人们给这一古老的非遗项目赋予了新的内涵,而且还通过大师进校园等方式,为这一项目的活态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我省既是文化大省,也是非遗大省,如何让更多的非遗项目得到保护传承,走进生活,走进现实,他们的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声明:本文章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阅读量 1973
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