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分享图标必须300*300
资讯 - 张振普

【工美集专访】山东济南银器大师张振普:制器制物是造化,匠心匠制是天工

张振普2021-06-17


      张振普,1970年生于济南,祖祖辈辈都是做银器的,传到他这辈已是第六代了。由于张振普自幼受到家庭熏陶和耳目渲染,对金银器独有情钟。因受祖训的原因,张振普于1998年成立南留张手工银器工作室延续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张振普在坚守祖训的同时,把时代、创新、发展、精工作为南留张银器的精神文化进行传承。



      张老师告诉我们,如果想学银器制作,要经过进、玩、做这三步,差不多需要九年的时间才能完整做出一套银器。“进”的意思是一个人要想做好银器,需要先观察、琢磨三年时间,然后是“玩”,在这个阶段要学会把玩、欣赏银器,最后才是上手制作。

      张老师说,当一件艺术品从手中诞生,那种成就感是无以言表的。“创新”是张振普制作的核心理念,也是他反复强调的主张。“现在的时代环境下,手工艺制作离不开创新。”张振普十分笃定,“以前老一辈的在制作银器方面,一味地传承祖上的技艺,跟风模仿,照葫芦画瓢,没有太大的价值。”为此他将自己的理解与风格融入到了每一件作品中。




      张老师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银器的制作过程,“银器作品没有千锤百炼是做不好的,必须反复地去打磨。首先得有一块银锭,打薄成银板,再通过淬火软化,捶打成银壶。在壶体成型后,就要不断变换使用各种类型的锤子,打磨塑型,一共要35到45道工序。”

      例如制作一把银壶,需要进行将近30万次的敲打,才能完成百分之八十的进度,而完整茶壶的制作则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在錾刻壶纹的时候,需要制作者的灵感设计,更需要心无杂念,因此,每一把银壶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制作银器的过程中,要通过不断的锤炼、敲打来提升银器品质,而这个过程也是不断磨练自己品行的机会。




      张振普的工作间虽然不足十平米,但却放满了壶、杯子、银簪、手镯、吊坠、茶铲,全是他做银器的工具,光锤子就有一百多把,其中许多都是祖辈留下来的。




      “制器制物是造化,匠心匠制是天工。”张振普说。艺术性、欣赏性、永不过时性、收藏性是银器的四大特性,张振普认为,做银器的虽不少,但是能做出文化的却寥寥无几。银器文化应该是有历史的,有渊源的,文化寓于历史之中。
      机器加工的时代,很多工艺品都缺失了应有的灵气。市面上很多珠宝首饰在行内人眼里是缺乏生气的,只有经过人的双手,手工艺品才能被赋予深刻的内涵,只有做出特色,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



      “原来祖辈做的银器是手镯、耳环、长命锁等饰品,随着时代的变换,我尝试用银器制作水壶、茶拨、茶碗等生活用具。”张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他的作品《藕断丝连茶拨》,茶拨的顶端镶着莲藕、荷花与荷叶,三株植物缠缠绕绕,既形象又生动地将济南泉水特色精巧展现。适应时代变化,将银器的艺术性、生活性与社会性巧妙结合。与祖辈相比,如今的南留张既保存了银器的装饰性又提高了它的审美与观赏性,让银器飞入人们的日常,用银光闪闪的美感装点美好生活。



      传统文化与创新理念的交织,在电光火石间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源于银器本身所独有的艺术与观赏之美,另一方面也源于代代手艺人的传承。张老师告诉我们,他唯一的儿子有希望继承自己的衣钵,“年轻人嘛,坐不住是肯定的,所以我就想办法,让他在制作的过程中找到一种成就感,人有了成就感就会感到快乐,感到快乐就是把事情坚持下去。银器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希望都只能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查看更多资料请点击链接:张振普-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信息库
【工美集专访】栏目介绍:讲好工艺美术大师故事,延续工艺传统文脉,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匠人的风采。
已认证大师免费报名参加专访,请扫描二维码联系工美集客服:小丽


阅读量 1690
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