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分享图标必须300*300
匠心基金

非遗文化传人:用竹丝编织的梦想

匠心基金2021-12-16

       在宁波2021“文艺与新时代同行”系列活动之“百年伟业艺兴颂党”工艺大联展中,一个名为“玲珑竹树”的竹编作品吸引了大量游人驻足观看。原本朴实无华的竹丝,在一双巧手的编织下,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漫游在艺术的殿堂。一根普通的竹编,有些软,有些细,甚至还有些扎手,在宁波姑娘紫怡的手中则成了编织梦想的彩条。

       今年25岁的紫怡是一名诺尔康人工耳蜗用户。三岁时,由于药物中毒导致双耳重度失聪,尽管求医多年,终究无力回天。于是,她开始佩戴助听器,这一戴就是十六年。

       “从小学到大二,期间更换了不少型号的助听器,功率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高,只是听力反而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差,越来越难以听懂人们的对话及生活环境音,即使看口型也无法分辨。”紫怡说道。


正在编织作品的紫怡


紫怡的作品“玲珑竹树”


       每每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作业,听不清的紫怡只能求助于同学,次数多了同学也开始不耐烦起来。感知到这点的紫怡渐渐地减少了询问的次数,同学聊天时她也插不上话,长此以往,她开始自我封闭,不仅减少社交,而且开始有些自卑起来。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她遇见诺尔康。2017年暑假,紫怡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由胡宝华教授推荐并主刀植入了诺尔康人工耳蜗。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耳鼻喉科胡宝华教授


紫怡的部分作品


       手术后一个月,紫怡的人工耳蜗正式开机。“刚开机我就能感觉到人工耳蜗传播的声音比助听器要清楚很多,也要响亮很多,但还是不能分辨出具体的语音。”接着,她开始了言语康复训练。“我下载了天使语训软件,跟着慢慢语训。经过训练才发现声与声之间的区别。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有困难的,但收获也是巨大的,渐渐地我开始对外界声音有了分辨能力。”

       刚开机时紫怡的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得分仅为1分,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得分为3分,在植入诺尔康人工耳蜗后,CAP提升至5分,SIR达到4分。听说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


图左为紫怡作品“编心似灯”及“清铃球”


        走出大学校门后的紫怡成为了非遗竹编大师张心荣的弟子,她与竹编的不解之缘从此拉开了序幕。“我曾一度因听障而封闭自我,在自我的世界里踽踽独行。诺尔康人工耳蜗让我的听力有了改变,帮助我更准确地分辨环境音。虽然在言语方面仍有待提高,有时还会依赖口型,但这种情况比以前少多了。现在,我还深深迷上了竹编,跟着张老师学习,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人生希望。”


紫怡的作品“繁竹似锦”


       紫怡将自己的竹编作品命名为“繁竹似锦”,还荣获了全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入围奖,宁波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大赛优胜奖等荣誉。繁花似锦觅安宁,繁竹似锦听管弦。我们祝愿且相信,紫怡未来将更好,亦如那“繁竹似锦”。

阅读量 2774
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