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称:孔春生
出生地址:河南省禹州市
行业类别:美术陶瓷
荣誉称号: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
代表作品:钧瓷《葫芦瓶》
孔春生,男,汉族,1972年6月生,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为孔家钧窑总设计师。他连续十三届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创作设计,作品《丁口瓶》在首届“大地奖”陶瓷作品评比中荣获金奖,作品《直口瓶》荣获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金奖,作品《扁肚瓶》获中国“陶瓷艺术100”实力榜最高奖全场大奖等。
1981年师从父亲孔铁山开始学习制瓷技艺。他秉承“气聚而成物,物散而为气”的传统工艺美学造物思想,汲取传统技艺精华,结合钧瓷艺术特点,恢复、发掘宋钧官窑工艺制作精华,摸索出一套系统化、标准化的工艺流程,规范烧成工艺。他大胆采用了木雕、石雕、镂空雕,以及写真、写实等创作技法,打破了传统的器皿造型,把人物、动物及各种异型元素融入钧瓷作品中,极大地丰富了钧瓷的艺术特点,创作出具有传统艺术精华的钧瓷作品,实现了传统理论与钧瓷实践的有机结合。
1981年师从父亲孔铁山开始学习制瓷技艺;
1992年,主持的“宋官窑青瓷研制”项目获河南省乡镇企业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9年获“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06年11月,第三届中国钧瓷文化节上,所领导的孔家钧窑各项评比成绩又名列第一名,实现钧瓷文化节三连冠,并再次荣获“河南名牌”称号;
2008年9月23日,作品《祥龙瓶》被指定为2008亚洲制造业论坛唯一贵宾礼品;
2008年10月13日,作品《象天鼎》被中国—东盟博览会指定为国礼;
2008年12月,所领导的孔家钧窑被评为“河南省十佳民营文化企业”;
2009年10月,作品《珠联璧合》被2009中国—东盟博览会指定为国礼;
2010年4月,钧瓷作品《玉兰尊》、《瑞寿年年》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
2011年4月,被“中国世博纪念品研发工作室”聘为首席陶瓷艺术大师。
2011年8月,作品《丁口瓶》在首届“大地奖”陶瓷作品评比中荣获金奖。
2012年8月,所领导的孔家钧窑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3年11月,参与创建的中国钧瓷文化园,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钧瓷文化节。”
2014年11月,获“河南省第二届中原壶设计大赛”第一名。
2014年,参加第三届河南省钧瓷(挂盘)窑变艺术创新大赛和中原壶设计创意大赛分别获得金奖。
2015年4月,被省总工会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2015年5月,荣获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金奖;6月, 获第五届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大地奖”评比金奖。
2015年9月,创建的“中国钧瓷文化园”被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5年10月,获中国陶瓷100实力榜最高奖“全场大奖”。
2015年10月13日,创建的“中国钧瓷文化园珍宝馆”被河南省文物局批准为“禹州钧瓷文化博物馆”。
2016年6月,作品“半月瓶”分别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大地奖金奖。
2017年9月5日,《盛德四方》被选定为第十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
2018年8月18日,孔春生作品“天球瓶”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9月7日,《华泰尊》被选定为第十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赠送东盟十国领导人。
2018年11月4日,《福云祥月》获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金奖。
自2006年10月以来,创作的作品《丰尊》、《坤元鼎》、《乾元鼎》、《祥和尊》、《汇融四海》、《和乐天下》、《太平有象》、《盛德四方》、《华泰尊》等连续十三届被指定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赠送东盟十国领导人。
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为孔家钧窑总设计师。
我出生的地方叫神垕,一个品钧、赏钧、爱钧人士提起来就两眼放光的地方。作为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神垕是中国北方陶瓷的主要产地和集散地,是5000年陶瓷文化积淀而成的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早在夏商时期,这里的先民就从事农耕和冶陶,明成化年间就开设镇制。因国宝钧瓷独产于此,神垕曾被古代帝王四次皇封,声名显赫。古镇内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景观独特的古建筑,历史风貌完整,是钧瓷历史与传统文化价值的完美体现。能够出生在这里,是一种缘分,更是我辈的幸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的成长中,家庭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能够对钧瓷产生一生的兴趣,今生与钧瓷结下不解之缘,与我的父亲密切相关。父亲叫孔铁山,在当地知名的地方国营瓷厂担任实验室主任,当年的钧花釉、74号釉(属于釉的编号)、85号釉、钧瓷新工艺,大多是在他主持下研制出来的。勤奋敬业、热爱钧瓷事业,是父亲留给我的最深刻印象。他在地方国营瓷厂工作30多年,从未请过假,只要能站立行走,抱病也要准时上班,年年都是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他的优良作风和习惯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兄妹5人,让我们受益一生。
父亲在国营瓷厂工作时,收入微薄,膝下有5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一家人起初是租房在神垕关爷庙居住,后来在红石桥杨家楼下置下3间瓦房,才算有了一个安稳的家。我是家里的幼子,自打我咿呀学语起,父亲就经常抱着我去上班的地方。我读小学时,学校离国营瓷厂很近,由于要上早晚自习,就住在父亲的办公室。有意无意间,我的目光聚焦于一件件钧瓷作品,那里有山水湖泊,有云霞雾霭,有花鸟虫鱼,釉面上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让我好奇,使我着迷。
在我上小学三年级时,看到了一件钧瓷作品《枣红马》,那马颜色呈枣红色,前蹄腾空,肌肉突出,线条流畅,浑身充满了力量,透露着活力,看着真漂亮呀!我上瞅瞅,下瞧瞧,好奇地追着父亲问:“这是怎么烧出来的呀?”父亲流露出欣喜的神情,他摸着我的头说:“孩子,想了解钧瓷的秘密,把我的笔记整理出来,你就明白了。”
父亲是实验室负责人,掌握千百次钧瓷烧制实验后形成的釉方,每次实验后,他都会保持着记笔记的习惯,记录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升温曲线、天气状况、参与人员、釉方配比等。日积月累,厚厚的笔记摞起来有几人高,虽然行笔潦草且不系统,却是他最为看重的“宝贝”。从那时起,每天放学后,别的孩子在外边玩耍,我坐在板凳上,在一本本工作记录本上,工工整整地整理笔记,这样做父亲“助手”的时间,一直持续了一年多。小孩子记忆力好,在整理父亲笔记的过程中,我对釉料配比、化学成分记得滚瓜烂熟,而钧釉是钧瓷的魂,这就为今后烧制钧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我心中,父亲就像一座挺立的山一样,高大伟岸。他为钧瓷事业奋斗了一生,为钧瓷发展奉献了一生。父亲让我抄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梳理钧瓷釉料、配方内容,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从小培养我的兴趣,去熟悉钧瓷、了解钧瓷。他的良苦用心,我当时不懂;后来孔家钧窑创办时,似懂非懂;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后,终于懂了,父亲却已经永远离开了。
独当一面,方能快速成长。家庭的困境,有时会成为一个人成熟的契机。1987年,父亲退休后,就在家里建起了窑炉,烧制钧瓷、汝瓷、天目瓷、官瓷等高仿瓷。1990年,父亲因病前往北京就医,母亲和哥哥陪同前往,先前由大哥孔相卿主理的窑炉交到了我手里,那时我年仅18岁,带领一群员工从做胚、配釉到烧窑,全程参与其中,在家人不在的那段时间里,很好地维持了自家窑炉的运转。
1996年,我从河南大学毕业以后,放弃了外界的高薪诱惑,回到了生我养我、念兹在兹的故乡,回到了承载着父辈期望、由大哥孔相卿牵头创办的孔家钧窑。我的职责就是利用所学知识,将更加先进的艺术发展理念注入进去,将更加适合艺术发展潮流的元素添加进去,从思维、技术、材料、炼制工艺等多方面进行提升、创新,让钧瓷回归宋钧的神韵和品质。
在深入探究钧瓷奥秘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为什么南方瓷区的造型会如此丰富而有变化?以釉色作为装饰的钧瓷,难道不能通过工艺的改进并融入一些文化符号,以表达更清晰的主题意识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作为真正的艺人就应该以创新的精神,来为身处的时代留下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之作。
陶瓷界有句行话,叫“工艺好坏看底口”。过去,钧瓷成型时,基本沿用日用陶瓷的生产方式,多由个人单独完成;成型后的坯体很少作特殊处理,大多是用刀简单过坯,或以海绵蘸水擦底、擦口。这种简单的工艺处理方法,与钧瓷界长期流行的一种观念有关:钧瓷较厚的釉色在带来美丽窑变的同时,也存在着天然的缺陷,钧瓷难以精致地表现细腻、细微的形态变化。既然钧瓷以釉取胜,以窑变出不同景观为美,那么钧瓷就看釉(色)不看工(艺)。
而事实上,这是钧瓷成型的一个严重误区。宋钧造型流畅大气,古朴典雅,做工精美,粗笨不应是钧瓷的风格,只是宋钧传承不完善阶段的一种反映。钧瓷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工艺美术就应该通过工艺体现艺术之美,所以,好的钧瓷作品,要通过完善的工艺流程,把造型之美发挥到极致。孔家钧窑开创了底口规整法,对器物坯体的口、底进行两次过刀加工:第一次是粗刀,打制出底口的基本轮廓;第二次是细刀,一刀一刀精雕细刻。然后,将造型的口、底放在转动轴上进行同心圆对接,在转轮上精心打磨、抛光,确保器物造型的规整和精细。这样做出来的钧瓷造型同心性好、做工精美、法度严谨,较好地体现了它流畅、优美的线条。
传统的钧瓷造型一般采用“能简不繁”,孔家提出“能繁不简”。钧瓷作为工艺美术的范畴,必须体现较高的工艺水准。因此,要以作品的需要制定工艺手法,一器一法,同时通过工艺创新,让造型的宏观大气与微观细腻并行不悖。为了充分展示细节,同样一件作品,孔家使用的模具,一般是普通窑口的3倍以上。如《达摩》造型,有的窑口在头、身、足等处使用6块模具足矣,而孔家不仅要用24块模具,还施以手工技法,以使作品凸凹有致、高低有序、层次分明。
成型对烧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常讲“十窑九不成”,其实不少是成型工艺出了问题。只有做好烧成工艺前的基础工作,才能确保烧制的成功。有时,为了保证工艺的精细,还必须采用相应的工艺手法。比如,过去的钧瓷产品灌浆时,大多采用口部灌浆的方法,操作方法简单,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在对梅瓶、功夫瓶、玉壶春等口小肚大的作品灌浆时,因为瓶颈太细,浆的流动缓慢、不均匀,常有空气乘虚而入,导致形成的坯体上出现细微的、肉眼不易发现的气孔。到了烧成阶段,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这些细微气孔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向外排出,与坯体表面黏稠状流动的釉接触,就会导致釉体上气孔的出现。我们就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实行倒灌法,即针对口小肚大的作品,不从面积较小的口部灌浆,而是在制模时大胆将瓶身和瓶底分开实施底部灌浆,这样操作不仅更方便,而且使浆的自然流动更加流畅,形成的坯体更均匀,不容易出现气孔,产品的成品率自然而然得到得高。过去烧制的梅瓶等作品,成品率一般在40%左右,实行倒灌法之后,作品出现鬃眼和气孔的现象大大减少,烧成品的比例到了80%以上。
历史的遗迹记载着千年钧艺的传承,钧瓷的魅力,在于窑火升腾的生生不息,在于出窑万彩的鬼斧神工。这种钧釉颜色的千变万化,在没有搞清形成的原理之前,人们简单地称其为“窑变”。由于“窑变”呈色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传统烧制工艺很难有效控制,因此,钧瓷“窑变”被赋予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天人合一”,就是对“窑变”最好的解释。即使一些钧瓷艺人,对釉色发生的特异变化,既不能说出原因,又不能在生产中重复出现的,也都简单地称之为“窑变”。
“窑变”的过程无疑要受釉色、窑炉等不同因素的影响。钧釉的主要特点是釉厚、呈色复杂多变。所用原料主要是各种天然矿石、人工制备原料和一些化工原料。天然矿石原料主要有长石、方解石、玛瑙石、滑石、铜矿石、铁矿石等,人工制备原料主要有草木灰、牛骨灰等,化工原料主要有氧化铜、二氧化锡、氧化锌等。传统钧瓷釉料主要为富含着色元素的天然矿物料配制,现代钧瓷釉料则多采用在釉的矿物基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作为着色剂。随着技术的发,钧瓷艺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让很多化工原料作为着色剂进入钧瓷的釉料配方,使钧瓷釉色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尽管钧瓷选用釉料的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这些不同的原料都有着各自的色彩表达。如在釉料含量的不同和烧成火焰性质的不同,铜元素可呈现红、紫、蓝等色彩,铁元素可呈现褐、黄、青、绿、粉红等色彩,钴元素可呈现蓝、青等色彩,锰元素可呈现紫、橙、黑等色彩。
关键是,能否寻找到一些基本的规律,使这些多变的色彩能够真正“为我所用”,起到“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的艺术效果。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找到了答案。配釉采用的原料、釉中各元素的比例、加工的粗细、上釉的方法等,都是影响釉色变化的重要因素。为了弄清楚窑变的原理,孔家钧窑对影响呈色的各种原因,进行了上千次的分析试验,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逐步掌握了历史上大部分名贵色彩、纹路形成的基本原因。
宋钧官窑产品会形成里蓝外红的釉色,是因为当时的艺人已掌握了二次上釉的方法。以传统的鼓钉洗为例,先在素烧好的器物素胎上浸一层釉——底釉。等底釉干后,再在施过底釉素胎的外面涂抹一层含铜量很高的面釉。施底釉的内壁因含铜量低、含铁量高而呈蓝色,面釉含铜量高则呈红色。
蚯蚓走泥纹是怎么形成的?通俗讲,它就是钧釉上形成的一些曲折线,最早见宋代,因其曲折蜿蜒,自然天成,类似蚯蚓行走的痕迹而得名,曾是钧瓷的重要特征之一。形成蚯蚓走泥纹的原因,是钧瓷的施釉一般比较厚,而且比较黏绸。钧瓷施釉时釉较厚或长久放置,使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形成一些不规则的纹路,后来经过高温阶段,那些先被溶融的釉填平的地方,就会形成像雨过之后,蚯蚓在湿地上爬过的痕迹。
探索釉色的规律可以发现,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环境、不同釉料配比以及各种呈色元素,都在窑变过程中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氧化铜在碱性的基础釉中和在偏酸性釉中的发色差别很大,不同的釉料配方在相同的还原气氛下,表现出的色调也是不同的。釉料配方的耐火度会对窑变产生影响,同时釉料矿石中的钙、铁、镁、锡等助色剂,还有一些微量的稀土元素,都在釉中起着很好的辅助呈色作用。不同的比例,会使钧瓷产生不同的色彩。
釉层的厚度,对产品烧成和窑变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釉层厚度适度时与火焰能够充分反应,色泽饱和度好,能产生漂亮的色彩。但釉层厚度不均匀时,在高温反应时也会对釉面有影响,产生出不同的色彩和纹样。
由于釉层的厚薄对窑变会产生影响,因此,就应针对所要达到不同效果的器型,采取不同的施釉方式,如采用涮釉、点釉、喷釉、浸釉、浇釉,还可采用一次施釉或二次施釉。而二次施釉中分层上两种不同温差的釉、不同浓度的釉或不同粗细的釉,会在烧制中产生不一样的色彩。
釉的开片现象,也能通过现代科技的方式予以解读。它实际是釉质和胎体冷却的热膨胀系数不一致造成的。釉面开裂本是瓷器的一种工艺缺陷,但钧瓷作为陈设艺术瓷时,这一缺陷却成了钧瓷审美的组成部分。那么,钧釉如何利用坯釉的热膨胀系数的差异,来产生裂纹的艺术效果而又不出现产品开裂变形的问题呢?只要将钧釉的热膨胀系数调整到近于坯胎而略大于坯胎的热膨胀系数,就会获得比较好的艺术釉层。
这也就意味着,在掌握钧瓷烧成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后,完全可以通过釉的配方设计改变制作工艺,达到预想的窑变效果,从而创作出展现作者意愿的钧瓷艺术品。
在孔家钧窑的作品底部、宣传册和广告牌上,都印有一个“孔”字标志。简洁有力的“孔”字头部,似一个跃跃欲飞的龙头。龙是中国的吉祥图腾,打上龙头孔字印章,不仅代表着孔家形象,代表着窑口对用户的一种尊重和承诺,同时更寓意着一个深刻的含义,那就是时时激励自己要做成钧瓷行业的龙头老大。它的标志,不仅仅是指窑口创造的效益最高,还要在创新工艺、推动钧瓷发展方面做得更好。
在我看来,孔家钧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钻研钧瓷烧制技艺、探索钧瓷发展方向的历史。以技术起家的孔家钧窑,致力于钧瓷技术研发和工艺革新,直至成为现代钧瓷发展的领跑者。在推动钧瓷工艺水平达到现代钧瓷的高峰的同时,孔家钧窑着力探索的是,在产品营销和品牌提升上开创一片新天地,也就现在常常提到的“转型升级”。
钧瓷,只有走出神垕,走出禹州,将目光转向更广阔的地域空间,才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在1998年,孔家钧窑成为第一家走出神垕,到禹州成立销售公司的窑口,改变了钧瓷窑口“前店后厂”的销售模式。而这项极具开拓性、挑战性的工作,落在了我的肩上。从“做手艺”到“做营销”,是一种身份的转换,更是一种理念的转型,其间的披荆斩棘,难以一一道来。幸运的是,孔家钧窑的品牌的实力,成了我做好营销的最大底气。我则以钧瓷大师和钧瓷经营者的双重身份充分考虑客户意见,从文化和艺术方面考虑意见的合理性,对孔家钧窑的作品改进作出理性判断,推动着孔家钧窑与市场更好地融合发展。
从2006年至今,孔家钧窑的钧瓷作品连续12年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丰尊》、《海晏鼎》、《象天鼎》、《四海升平》、《珠联璧合》、《共赢尊》、《坤元鼎》、《祥 和尊》、《和乐天下》等一件件钧瓷珍品,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走上高规格的国家舞台,礼赠外国政要,成为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钧瓷是中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河南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中原文化的大气、绌朴、深沉、厚重滋养着钧瓷,钧瓷则以其五彩斑斓的釉色、凝练素雅的格调、端庄大方的造型、独树一帜的窑变艺术享誉海内外,成为名扬四海、展示中原文化的典范。所以,钧瓷是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中原文化的骄傲,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具个性魅力的发展典范。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不管后来的工作再忙,我都不会忘了钧瓷人的根本。每到周六、周日,我常常挤出时间,到窑口上坚持自己的手工创作,从美学角度进行创意设计,在创新中探索钧瓷更加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在孔家钧窑,新产品的设计稿,都会在我这里进行筛选,有很多定型稿是我敲定的。创作一件作品就要追求极致美,只有自己看着舒心,才能去打动别人。
我参与制作的钧瓷作品《玉兰尊》、《瑞寿年年》入选 2010年上海世博会,钧瓷珍品《丁口瓶》在首届“大地奖”陶瓷作品评比中荣获金奖。2015年,我的钧瓷作品《扁肚瓶》在中国“陶瓷艺术100”实力榜获奖作品展暨颁奖典礼上荣获唯一的全场大奖。《扁肚瓶》运用传统拉坯及制瓷工艺,造型融合现代美学设计创作,线条简约大气,瓶体饱满端庄,釉色幻化多彩,钧瓷的“窑变”之美自然流露,赢得了全场的最高分。
钧瓷文化博大精深,只有用心感悟钧瓷,只有怀着对钧瓷的敬畏之心,才能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一个好的艺人,不仅要有对技艺和釉色的掌控能力,还要有开阔的眼界和胸怀。有了眼界和胸怀,作品就有格局。没有眼界和胸怀的人,其作品就显得小气。作为钧瓷艺人,传承千百年来的钧瓷烧制技艺,感受着钧瓷艺术的厚重魅力,我们更应该充满对钧瓷文化和艺术的自信。在艺术行业,如果一味地想通过各种外在元素去标榜自己,期望获得认可,其实这样反而显得心虚和不自信。
就目前来看,钧瓷行业是繁荣的,从业者很多。有为了钧瓷艺术发扬光大而不懈努力的人,也有追求眼前利益的人,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不管怎样,空谈无用,作品才是真实的。我们现在提倡“工匠精神”,在不少人看来,“工匠精神”是很“高大上”的东西,到处都在提,其实,“工匠精神”是一个行业的底线,就是专注与坚守,是以钧瓷为代表的手工艺行业应该坚持的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
孔家钧窑的明天,与钧瓷产业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文化是艺术创作的根基,先有文化后有陶瓷,文化派生艺术。所以我们要立足传统文化去做陶瓷。神垕不大,禹州同样是座小城,但我们要认识到,中国陶瓷在世界的地位很高,钧瓷的地位同样很高。地方虽小,但钧瓷艺人要放眼世界。孔家钧窑立足传统,但孔家钧窑所做的,则是致力于将钧瓷打造为世界知名的现代艺术符号,建设中国钧瓷文化园,同样是这样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新起点,作为民营窑口的排头兵,神垕孔家应该为这个时代留下哪些精神和物质上的财富呢?我们的未来规划就是以中国钧瓷文化产业园为基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这里,可以把握钧瓷发展的整个脉络,可以感受钧瓷创作的艰辛快乐,可以领悟钧瓷釉色带给人们的震撼与感动。钧瓷文化产业园将是整个钧瓷文化艺术最直观、最生动的缩影,是孔家钧窑奉献给社会的一个见证。
在钧瓷千百年的发展中,正是一代又一代钧瓷艺人的匠心成就了辉煌的历史。在大众消费逐渐理性的时代,不必炒作过多,不忘初心,耐得住寂寞,创作出更多好的钧瓷作品,更好地弘扬钧瓷文化,就一定能有一番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