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惠萍

我要认领

人物名称:赵惠萍

出生地址: 西安

出生日期:1969.9

行业类别:核雕

荣誉称号: 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工美职称: 工艺美术师

代表作品: 异国风情 船上人家 龙行天下,罗汉念珠等


人物简介

赵惠萍, 1969年生,西安阎良人,从事核雕工作,陕西秉三核雕工作室。  

1986 年跟随父亲赵秉科(陕西省第一届工艺美术大师)从事工艺美术事业,主攻漆器艺术品,核雕。其中漆器屏风荣获1988.1990年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新产品创作,设计的  一等奖,二等奖。后专心从事核雕的创作,2009 年核雕作品马车巜异国风情》,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奖;   2011年核雕作品《渔家乐》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  2012年核雕作品《颠倒十八罗汉念珠》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

本人担任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2013年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特聘民间艺术家

2012年西安市非遗核雕技艺传承人

2014年评为陕西省第三届工艺美术大师。

2016年 担任西安阎良区第八届政协委员民革党员。


人物经历

本人十八岁跟随父亲赵秉科学习核雕和漆器工艺,后因改革开放,个体,集体企业纷纷倒闭,随夫迁至阎良,但是一直没有丢掉桃核雕刻和漆器工艺的创作,2000年后专心从事核雕技艺的创新,,参加国家,省市的展会,取得一定成绩,2006年核雕入选陕西省非遗名录,并评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至今一直从事非遗的传统和保护工作。

个性特点

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坚守者,不一定要怎么风声水起,但一定是要做塌塌实实,兢兢业业的守艺人

艺术传承

我出生在一个艺术家庭,我的父亲是全国著名核雕艺术家赵秉科先生。自幼受家庭熏陶,我酷爱绘画与雕刻。十来岁时,在老家土炕的围墙上,贴满了我的习作,来串门的左邻右舍总要从头看到尾,啧啧称赞,我母亲也曾常引以为自豪。假期去父亲单位玩,那里有一个刻字社,一些老师傅在刻制公章与私章,一位姓杨的老伯伯给我找了一个废弃的章料,用反字写上我的名字,我用废钢锯条磨了一个小刻刀,练习刻自己的名字。初次用刀虽然十分认真,还是不小心刻到了手指上,鲜血直流。由于喜爱,我没放弃。我用布条包好伤口,继续刻,终于刻好了,粘上鲜红的印泥,一摁,名字便清晰的印在白纸上了,我心里非常高兴,但还觉得不满意,又把刻好的字在砂纸上磨平,又去找杨伯伯给我写字。杨伯伯用很细的毛笔一气呵成,很是漂亮,我羡慕极了,如此反复,刻了磨,磨了刻,直到杨伯伯烦了为止。记得15岁得15岁那年暑假,我又去爸爸工作的省城玩,爸爸那时是西安特种工艺美术厂的技术科长,他的手下有十多个男女学徒,大都二十来岁,朝气蓬勃,我到现在还能记起他们的模样。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们的工作台上都有一个打磨用的机器。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刀具,还有正在做成或没有做成的一溜儿小人头儿。一位叫小兰的大姐姐说,那是罗汉头儿,叫什么什么的。罗汉是用核桃刻出来的(后来听父亲说,那都是给外贸做的十八罗汉念珠。据说,当时一串十八罗汉念珠可以买一辆自行车,其价值很可观。)这让农村出来的我惊奇不已。从此,那些场面,那些人,那些罗汉头儿,给我的少年时光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1985年,父亲为了响应蒲城县“开发旅游产品”的号召,把他的才能和技艺带到了蒲城县城,在那里建立了“蒲城县旅游产品工艺公司”。从那时起,十九岁的我,就成了他的第一批学员。为了练习雕刻,公司里组织雕刻组的全体学员,去蒲城北三十里地的“响石盖”去捡一种自然形成的一层一层的石片,拿回来后用粗细沙石反复打磨,再用细沙纸细细打磨,直到把一片不规则的石片磨得青光幽亮,再把提前描绘好的各种佛的造像复写﹑描画在上面,用刻刀刻成线条或半浮雕样后打蜡﹑上光,一片“残壁佛像”就刻成了。青石片雕刻大大提高了学员的用刀水平,然后挑选精美的做为赠送礼品或出售。记得我刻的一片“千手佛造像”被赠送给回蒲城省亲的杨虎城之子杨承民先生。1986年986年,我被单位送到陕西省工艺美术公司培训班进修,在那里我系统的学习了素描与写生,最后的考评是以创作作品石膏动物造型配饰而顺利结业。回到单位,公司的主打产品是漆器镶嵌屏风和核雕,我以工艺美术技术员身份参与了以父亲为主的屏风设计与制作。屏风的板面是传统的大漆做成,屏风的内容是复制镶嵌历代货币,配以文字说明。其中以古钱币的复制最为艰辛,要把做的钱币图样按比例放大做成模具,翻沙,用配置好的铜料进行铸造。铸件出来后,在进行整形打磨,直到把钱币磨得光亮可鉴,再镶嵌在漆板上。书法是少不了的,刻好后,添色,描金,最后是装订合页,包上铜脚,经过10多道工序,一副屏风才算完成。此产品为专利产品,主要销往东南沿海和外贸。后来,我还用同样的工艺流程创作了漆器镶嵌挂件﹑摆屏等。内容有人物﹑花鸟﹑古币﹑瓦当等,曾被一些大酒店装饰选用,或被县级领导作为本土礼品而外送。“古币屏风”的制作,是我在1988年和1990年度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和二等奖。青年人总是充满了活力与激情,年轻的我除了漆器工艺,我还专心学起了核雕,在父亲的指导下,我在家里建立了工作室,学桃核雕刻到现在,我还留有那时刻的第一个桃核作品资料,一个布袋罗汉头和一个杏核花篮,从那时起我就深深爱上核雕,我对核雕的喜爱胜过其他。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大部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频频倒闭,个体﹑私营企业不断涌现。人们纷纷下海做生意去了,我们所从事的这些费时﹑费力又不挣钱的技艺没有了生存的土壤,单位倒闭了,我们失业了,父亲被迫另觅途径,我的梦迷茫了....父亲是一个亲是一个多才多艺,而且顽强的人,在那个举步维艰的日子里,他并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他所从事的木雕﹑篆刻﹑核雕﹑石刻都很出色,尤其他的核雕技艺,被美国一位名叫赫伯﹑迈瑞特的老外所赏识,千里迢迢来到西安,一次相见后,他们书信不断。父亲为他刻制了很多美轮美奂的作品,都为赫伯所珍藏。也是那时,看着父亲那精致的作品,我爱不释手,对核雕的热情更加高涨,我托朋友去山里购买很多的桃核,并不断购置书籍资料,改进工具,跟着父亲学,临刻他的作品。由于桃核质地坚硬,表面不平,是核雕最难的一种,父亲总是耐心教我,他教我如何观察行云流水的走势;他教我依照桃核的纹理,因势相形进创作与设计;他教我不但要练雕刻技法,还要进行内心思维和文学素质的提高。因为核雕技艺博览众长,无所不及,涉及的范围包括了建筑﹑车辆﹑舟船人物﹑树木山石﹑花鸟走兽及民俗宗教﹑戏曲等。在雕刻技法上也可吸收姊妹艺术的精髓,如书法绘画以及剪纸皮影泥雕等等。我常常细细揣摩,不断苦练,以求达到形的标准与熟练。经历了无数寒冬酷暑,手上的血口子好了又添,添了又好,核雕已融入了我的血脉,成了我生命的寄托。核雕在风格上分南﹑北两派,南派主要以橄榄而著称,其作品细腻﹑委婉﹑灵秀可人;而北派,以桃核杏核为主,作品粗犷﹑豪迈。我感到桃核如秦腔,拙而不失韵味,畅快淋漓,使人震撼。迄今为止,我学习核雕已有二十多年了,除2000年美国赫伯收藏了我刻得一枚生肖猴子,我还不断参加区上﹑省上及全国性的展览会。2005年西安市群艺馆收藏了我的一枚“核舟”和一枚“生肖龙”。2008年我用三个月时间刻了一套“奥运福娃”和“会徽”来表达我们民间艺人对祖国举办奥运会的由衷支持,这套作品已被北京奥运馆收藏,受到媒体的广泛宣传。2009年,我的核雕马车“异国风情”在深圳举办的2009年度“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比赛中获“优秀奖”,得到工艺界人士的好评。然而在这个而在这个经济飞跃发展的时代,各种手工技艺受到自身发展上的制约,大都裹足不前,甚至面临失传,灭绝,如手工打草鞋,手工制伞,钉碗箍木桶等等。我所热爱的核雕,也前景茫然。这门曾被明代魏学洢所称赞的“技亦灵怪矣哉”的技艺,只能在课本上,让广大爱好它的后人想象它的“灵怪”了。可喜的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很多面临失传灭绝的民间技艺,出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措施,“保护﹑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核雕技艺被阎良文化局领导重视,并申报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同时省、市、区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尤其是“非遗”处,阎良文化局领导,不遗余力的给我们艺人搭平台做宣传并加以支持,以及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我们民间艺人不在那么孤立拼搏,我们有了“娘家人”我的父亲也因六十多年的从艺不馁和精湛技艺,荣获为“陕西省首届工艺美术大师”和‘西部网专家’称号,我也因三十多年的不断努力与坚持,技艺日渐成熟。尤为可喜的是我的核雕作品《渔家乐》在2011年福建莆田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荣获铜奖,2013年核雕作品《颠倒十八罗汉念珠》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2013年元月我还被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聘为“特聘民间艺术家”都得到了广泛好评和群众的亲睐。2014年评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沐浴在祖国这片大好形势的春风里,我们艺人精神百倍,为了自己的事业,也为了国家的民族文化事业我们将不懈努力,将我们所学技艺毫不保留的、认真的交给后人,让这些具有我们中华民族深刻烙印的传统,发扬光大。只有民族的才会有世界的。  赵惠萍

艺术成就

继承和发扬陕西核雕的艺术风格,并在传统中创新,镶嵌核雕更加新颖,颠倒趣味罗汉更显陕西核雕的独特魅力

荣誉职称

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民间艺术家  西安非遗传承人  西安阎良区政协委员

全国工美大师精品微拍平台
顶部
×
×
人气打赏
谢谢!打赏可增加大师的人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