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福

我要认领

姓名 崇德福

出生年月 1954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地 北京

人物简介

崇德福,男,1954年出生于北京,木板水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从儿时开始就对画画十分感兴趣,班里的板报基本上都是由他来画,而且崇德福的父母也都是手工艺行里的工人,他会经常帮父母画灯片、搓绒线,自然而然地动手能力就比较强。

艺术传承

1971年,崇德福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到荣宝斋。17岁的崇德福之前从未接触过木版水印,但他从儿时开始就对画画十分感兴趣,班里的板报基本上都是由他来画,而且崇德福的父母也都是手工艺行里的工人,父亲在宫灯厂,母亲在绒鸟厂,平日里他会经常帮父母画灯片、搓绒线,自然而然地动手能力就比较强。


   在荣宝斋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后,崇德福被安排在木版水印部学习刻版技艺。“在荣宝斋学习技艺要比其他地方的条件好,因为当时荣宝斋是许多有名的画家交流聚会的地方,所以经常有机会见到黄永玉、李可染等知名画家,而且更加难得的是可以看他们现场作画。”崇德福说:“能一睹名人大家的风范、谈吐,并能观看他们作画,对于一个青年学生是十分有吸引力的,我一直觉得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对于技艺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他每次都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认真仔细地看大师们怎么构图、怎么用笔、怎么上色,用心揣摩大师们的构思和绘画技巧。


   从1962年开始直到1971年,荣宝斋的木版水印部没有进新人,都是解放前就开始做木版水印的老师傅。虽然他们个个都有着高超的技艺,但10年的断档对于一门技艺的传承来说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当时的领导特别重视对崇德福他们这一批学员的培养。据崇德福回忆,当时领导担心他们刚刚走出校园坐不住,于是特别允许他们可以和学校的作息一样,每45分钟休息一下。


   回忆起从前,崇德福微笑着说,当时学艺都是偷学,有些老先生虽技术一流但不善言谈,不会告诉你应该怎样刻、怎样用刀,全凭自己的悟性和练习,刻一块不行就再刻一块。工作室内每一位老先生都各有所长,崇德福平时遇到不懂的就问,老师傅们虽不用语言指点,但会在刻的时候让出一个空间给他看刻的过程。由于刻版是一道承上启下的工序,所以在雕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印刷中可能涉及的问题,所以崇德福也会经常请教擅长印刷的老师傅。当时印刷技艺最精湛的是孙连旺师傅,崇德福每次刻好一个版子都会跑去让孙师傅打样(事先印出一张,检查刻的效果),孙师傅见他好学便经常给他讲些印刷的技术,在印《韩熙载夜宴图》的时候还亲自给崇德福示范印侍女眼睛的方法,崇德福回忆说:“孙师傅仅印侍女的眼睛就要印5遍,技艺十分精湛,无人能比,颜色一点一点地??上去,层次分明,立体感十足。”


   除了老师傅们的指导,还有一件事让崇德福记忆犹新。一次画家李伯实来荣宝斋,与崇德福聊天中听说他正在练习刻线条,于是随手画了一张仕女图便贴在崇德福的版子上让他去练刻。崇德福说:“那么有名气的画家,随便画一张仕女图都是可以拿来卖的,但是他没有在意这些,我当时特别感激他。如果我不好好刻,怎么能对得起李伯实老师对我的信任呢?”


可能正是怀着这份感恩,崇德福一路坚持下来,而这一坚持就是40多年。当初和他一起进荣宝斋学习刻版的另外两个人早已转行,上世纪80年代又有两个人来学习刻版,可是最终也没有坚持下去。许多人来了又走了,只有崇德福始终如一地将心思放在刻版上。当问他为什么一直能坚持下来时,他激动地说:“我离开了,手艺可能就断了,当初领导让我们把技艺好好传下去,这一点我从来都没有忘。”


   2006年,木版水印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崇德福也被命名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会上的发言,他说我们这一辈子都在为手艺的传承奉献,很辛苦,什么都没得到却一直专心为传承付出。我特别感动,我觉得这是领导对我们的鼓励和首肯,我很满足。”

全国工美大师精品微拍平台
顶部
×
×
人气打赏
谢谢!打赏可增加大师的人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