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凡

我要认领
人物简介

王大凡  (1888年—1961年)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皇岗村,祖籍山西省太原市,后移居安徽省黟县。为景德镇人物画的名艺师,珠山八友之一。1959年被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并先后被推选为省、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王大凡先生早年拜汪晓棠为师习古彩人物,后专攻粉彩,画风严谨,功力深厚。所画人物不用玻璃白打底,直接将料平涂于瓷胎,再罩雪白、水绿烧成,由于不用渲染,景德镇至今称之为"落地彩"。其作品曾获I9I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大奖。常用印有"希平草庐"、"大凡"等。


少年至景德镇学绘古彩人物,后专攻粉彩。王大凡系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早年拜汪晓棠为师,粉彩人物仕女画受汪晓棠影响较大,晚年时得海上画家马涛《画中诗》册,王大凡人物构造与造型遂受马涛影响。王大凡与王琦潇洒、奔放的画风相比,则显得规矩严谨,主题与配景相辅相成。笔下人物秀润、纹理清晰、气韵混成。王大凡早年失学,刻苦自学成家。工绘粉彩人物仕女,亦善画钟馗。能诗,并擅长国画。首创粗细相间、兼工带写的“落地粉彩”画法,继承和发展了“浅绛”传统绘瓷技艺,画面浓淡、阴阳分明,神形活现,生动活泼。


艺术风格

王大凡早期作品笔法工整严谨,线条流畅细密,设色俊逸。晚期作品,深得清代大画家吴友如之法,用笔织秀,线条放达,气势洒脱,以文人画中的“意兴”与陶瓷绘画巧妙地结合,画风纯正,与王琦人物画风格大相径庭,其“落地粉彩”技法,别具一格,在继承和发展陶瓷工艺的探索中,取得了新的成果。


艺术生涯

王大凡乃儒商后裔,祖上经商教书。由于战乱,父亲王家耀生意失利,靠母亲吕玉翠做粑维持生计。王大凡儿时读私塾3年,13岁前曾学徒理发,1901年随父母到景德镇投靠姐姐开的“红店”,与哥哥王大屏在姐姐的“红店”学艺。三年学徒期满,王大凡在姐姐的店里独立画瓷。此时,他姐姐用高薪聘请当时著名的洪宪瓷画家、浅绛彩画家汪晓棠来店绘瓷,为王大凡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汪晓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瓷上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仕女画尤为著名。汪晓棠早年在杭州以绘纸扇扇面画为生,书法受清代“二王”影响,绘画与费晓楼、沙山春、钱慧安一脉相承。汪晓棠比王大凡只大3岁, 因此容易沟通,俩人由友谊发展到师徒。汪晓棠不仅教王大凡的绘画,而且还教他诗词歌赋。在汪晓棠的引导下,王大凡刻苦钻研且崭露头角。

1915年,王大凡与王琦、潘匋宇、汪晓棠、周小松、汪野亭等人的作品由江西瓷业公司、景德镇商会推荐,送巴拿马博览会参展。王大凡的《富贵寿考》粉彩瓷板画,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是当时惟一的金牌得主,这给景德镇艺人带来莫大的鼓舞与促进,艺人们抬着27岁的王大凡,披红挂彩,欢呼游行,全镇上下,醉倒一片。

1916年,王大凡同好友王琦到上海观摩海派画作,结识吴湖帆先生,成为画友。赴沪之行,王琦敬慕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王大凡心仪八怪之一罗聘,各有心得,共有收获。日后瓷坛二王技艺日新月异,画风更有改观。

1921年,汪晓棠、王大凡师徒与瓷坛道友王琦、吴霭生组建“瓷业美术研究社”,吸纳社员二百多人。出刊画稿,举办画展,探讨瓷艺美术创新。精讲中国画理论典籍《林泉高致》。王大凡为研究社的核心人物。

1924年,研究社惨遭军阀洗劫离散。不久,年仅39岁的汪晓棠撒手人寰。王大凡痛失恩师后,没有消沉,而是继续奋发、勤练技艺、博览群书,由此奠定了他在景德镇瓷艺界的地位。

1928年元月,一位瓷商想收藏两套八块的长条瓷板,分别绘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王大凡、王琦联络瓷艺家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等八人配画,并组成“月圆会”,雅称“珠山八友”。不久,毕伯涛赴老家奔丧,邓碧珊故去,遂将徐仲南、田鹤仙吸收入会,一直延续到1940年左右。

1939年,王大凡在早年画过的“浅绛彩”的基础上,首创彩绘瓷画新技法,其技法不是像新粉彩要用玻璃白填底色,而是直接将色料绘填瓷胎,称“落地粉彩”。此技法既简化工艺,又使画意更浓。

1901年到1940年的39年间,王大凡的陶瓷艺术,完成了从古彩、图案到传统文人画的转型。

20世纪40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是王大凡陶瓷艺术的鼎盛时期。

全国工美大师精品微拍平台
顶部
×
×
人气打赏
谢谢!打赏可增加大师的人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