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尺寸:63厘米*45厘米*19厘米
创作年代:2016年
作品介绍:唐卡分晏唐、孜唐、仲唐及反映佛教内容的杰唐。画本唐卡均以矿植物颜料描绘而著名。在众多唐卡作品表现形式中,用宫廷杭绣技法绣制的唐卡,至今还难以寻觅,唐卡的风格特色及艺术效果和宫廷杭绣十分相似。作品充分运 用了齐针、套针、虚实针、打籽、勾金、盘金、拷眼等传统的针法与技巧,使作品产生一种新的视角冲击和艺术效果,也给传统宫廷杭绣找到了一个新的载体。本作品正面是象征福寿吉祥的“白度母”,洁白身,七眼,眉间眼观佛、菩萨, 其余观六道众生。背面绣白度母“种子字”及心咒。作品为一个整体,符合密宗身、口、意三密之教义。
作品尺寸:230厘米*288厘米*86厘米
创作年代:2010年
作品介绍:本作品根据日本通元院藏《观无量寿经曼荼罗》多次改画而成。作品以净土世界说法为主体,两侧以对联形式的主轴分别表现佛经所述的故事。作品用平视、仰视、俯视的视觉构图,扩大了画面的空间感。通过飞天、歌舞伎乐、供养、佛、菩萨等场面,尽情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生动场景。背面手工绣制由著名书法家黎力书写的7721字《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文。作品通过三幅面料拼接绣制,共有各种人物500多尊,耗时累计8年。其门幅之大、人物之多、耗时之久、针法之全是杭绣史上绝无仅有的,作品不具复制性,可能成为杭绣史上的孤品和绝品,也将杭绣艺术与佛教艺术相结合推向更高的一个层次。本作品在第二届中国浙江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特等奖,第四届杭州市工艺美术精品金奖,及2010年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及书法、摄影展“观众最喜欢作品奖”。
作品尺寸:156.5厘米*94.5厘米
创作年代:2003年
作品介绍:本尊阿弥陀佛如来,采用“杭绣”针法精心绣制而成,“杭绣”始于吴越盛于唐代,至南宋时更视为“宋绣亦以古绣”具名,明清晚期遂渐衰落,目前正面临濒危。“杭绣”分彩线绣和盘金绣二门技巧,其彩线绣色彩丰富,变化多样,盘金绣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盘银绣华而不俗,雅致 重,现以此针法刺绣阿弥陀佛能达到瑰丽中呈庄严,丰富中具内涵的艺术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果。而本作品采取了满地绣的方法,包括四周边花在内,无一处露底,更呈其作品的繁华珍贵。“杭绣”的针法技巧丰富善变,它即吸取了各姐妹绣种的精华,又具自己的独特地方风格,本作品根据画面所表达各种不同质感的需要,充分熟练地运用了齐针,别针,打籽,散套,晕针,垫底,盘金,盘银,盘棕等传统针法,使艺术与内容有了比较圆满的勾通。
作品尺寸:150*217cm
作品介绍: 按佛教学大辞典解说:“俱利迦罗,龙名,以黑龙缠剑之形,为不动明王三昧耶形。”本作品不以佛主尊颜反映佛教内容,而以佛教密宗派的教义弘扬佛法,结合传统杭绣彩线和盘金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使杭绣艺术与佛教艺术融为一体,也使弘扬佛法与弘扬传统杭绣技法获得双赢,互相推波助澜,从而达到了传统杭绣特有的艺术效果。作品背面绣的是著名篆刻家张小明的作品,其“佛法僧三宝”体现了作品的精髓,也起到了衬托主题的作用。作品在2013年“省工艺美术精品展”获金奖。
作品尺寸:97*43*152厘米
创作年代:2011年
作品介绍:普贤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加上左胁侍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代表智德、证德。普贤菩萨代表理德、行德。据说普贤有延命之德,曾发十种广大行愿,故号大行普贤。六牙象是普贤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本普贤尊像,双手合十,二重佛光,结半跏跌端坐于盛开莲台之上。六牙大白象四足分踏莲座,背驮普贤乘彩云而至。本作品通过佛教题材,充分地运用了即将濒临的传统杭绣技法和技巧,使作品达到雍容华贵、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作品背面是由当代著名书法家黎力书字的宋代诗人宋白为四川峨眉山普贤寺所写之诗,今用盘金勾勒之法显示其用笔的力度及书法的灵气,可谓是佛教艺术与书法艺术的对话,书画艺术与杭绣艺术的溶触。
作品尺寸:42厘米*60厘米*14厘米
创作年代:2017年
作品介绍:文殊菩萨是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据说是“兔子”属相的生肖佛。此文殊菩萨按密宗唐卡的画法,身桔黄色,头戴宝冠,袒上身。右手持“智慧剑”,能斩断种种愚痴,左手持莲花上置“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作品背面绣“文殊菩萨”种子字,与正面佛像浑为一体。作品采用散套针、齐针、别针、虚实针、打籽绣、盘金、盘银、盘棕等“宫廷杭绣”的传统针法,使其在表现唐卡题材作品中显露出了新颖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