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的弟子。始传于东土为十六罗汉,唐末画家张玄、贯休添加了《法住记》作者庆友尊者,又以首尊宾度罗跋为形,变为宾头罗尊者,绘十八罗汉像。史上多有十八罗汉题材之画作。
关于藏传佛教十八罗汉的说法,来自汉地。故画者在该唐卡的绘制中采用了大量的内地绘画元素,以唐卡与生俱来的细腻和繁丽描绘了释迦牟尼弟子十八罗汉渡海的恢弘场景。人物形象刻画入微,线条流畅飘逸,用色温润和谐,精妙神韵呼之欲出。整个画面华丽均衡,顾盼相应,十八罗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烘托出了佛的崇高和庄严,是一幅藏汉结合再加西方艺术之有成之作。
佛本生故事即释尊从过去修行直至今生成道的种种因缘故事。为我国古代石窟壁画艺术的重要表现内容,“佛本生故事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藏传绘画艺术主要表现形式的唐卡艺术,更是对“佛本生故事”情有所钟。
该幅即为以佛本生故事为题材的金唐卡,其画面正中心为释迦牟尼佛,周围多个本生故事围绕,其佛像在绘制时严格地遵循了《佛像度量经》的比例和位置原则,中心位置安排,突出佛的地位。其各本生故事的布局采用了中国画所常用的散点透视的手法,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有机地呈现在同一画面上,对于“佛本生故事”来说是一个更好的阐释。
在画面各故事的表现中,出现了较均匀的大小关系的变化。随着这种关系的变化,画面有了细微的前后关系,这是西方绘画中惯用的焦点透视的方法。利用这种透视的关系,更好地烘托了氛围,体现了作者的虔诚,并给予观者渐进的视觉体会和心灵渐悟。
莲花生大师系藏传佛教宁玛派创教祖师,于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应佛学大师寂护与藏王之邀来吐蕃传法,建立了吐蕃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桑耶寺。他本身是化身,以阿弥陀佛为法身,观世音菩萨为报身,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身口意的三密应身。莲花生大师为了普度众生,具有八种变相,此又称莲师八变,该幅唐卡即据此而来。
鉴于莲花生一派传授的教法有很浓厚的汉地禅宗色彩,画者在创作中结合采用嘎玛嘎孜画派的画法,融入了一些莲花生同时代产生的汉地青绿山水的元素。在严格遵守《佛像度量经》的基础上,背景及装饰图案的绘制具有了青绿山水和国画工笔的些许意味。
在人物的塑造中,画者注意到了头部结构的变化,对脸部的形体加以了强化和细化。以此表明了莲花生大师作为一名伟大的传道者的“人”的切实存在,同时表现了对大师的景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