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分享图标必须300*300
资讯 - 张清雷

辟邪寓情 八刀传艺 ——一代玉雕大师张清雷

张清雷2019-08-30

      南下拜访玉雕大师张清雷。途中一行人谈天说地,友人拿出一张糖白料玉香囊照片,只见香囊玉色光转,雕工精湛,美轮美奂,众人皆称赞不已,我自心中埋下念想……不期在金陵面见玉雕大师张清雷,才得知此玉香囊正是出自于他之手,不禁感慨:爱玉之人,因玉生缘。


图片


      清雷大师一袭清减的棉衫,国字方脸,面容坚毅,圆融谦和,气格不俗,他法古承今三十多年,不仅琢玉技术巧夺天工,更是擅长雕琢辟邪,在业界拥有“辟邪王”的美誉。


图片


      “辟邪”即“避凶”,讲究以至阳之宝抵御至阴之物。而人们相信,玉本身就有通灵、辟邪、护佑的作用,于是,便求以具有辟邪作用的物结合玉石,可远离污秽,应承祥瑞。因此,民间臆造出辟邪神兽,头上矗立两个短角,似狮子,带翼。古往今来,辟邪一直是玉雕艺术的重要题材。


图片


      自古邪不压正,正气乃烈性,刚正之人血气更为阳刚,为妖邪所惧之。再看清雷大师,浓眉圆目,目光深邃,举重若轻间洞察一切,若旁人与他对视,心中竟会扫去几许尘埃,平添几分纯澈。清雷大师刚正不阿之气与其独好的辟邪神兽可谓是人物合一,也正应了在玉雕工艺中大师偏不好薄胎,正如他而言:“所谓玉器,器乃端正厚重之物,尽管薄胎工艺被誉为鬼斧神工,薄如纸而轻如铢,却不是我心所求。”


图片


法古承今

      张清雷,六十年代末生人,出生于江苏新沂,姊妹九人,他排行老八,自逆境中长成,初中毕业便进入当地玉雕厂学艺。“天下玉,扬州工”,玉雕工艺根基在扬州,后在苏州发展至鼎盛,而为张清雷授艺的正是苏州玉器厂和扬州玉器厂的退休老师傅们。师承老手工艺人,张清雷研习仿古工艺,使用传统“砣机”,以石质砣轮旋转对玉器进行钻孔、碾磨,为其“塑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很多外商手握中国宫廷回流玉器的精美照片让张清雷照图仿制,这些古代传统玉雕庄严肃穆、质朴神秘,无形中奠定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有了坚实的桩基,不能缺少精美的装潢。1995年,张清雷与同为玉雕师的妻子喻梅南下上海,进入一家著名的玉器厂工作,在这里,他完成了技艺的飞跃与升华,探索出一套匠心独具的琢玉之法。

入沪之后,工艺与在新沂截然不同,现代玉雕机器已然发展成熟,传统砣机被日渐冷落。老板只开出500元一月的工资(当时工友工资普遍都在1000元左右),但一心求艺的张清雷却并未嫌少。他要求厂里负责吃住就可,待来日艺臻成熟再涨工钱,但有一条:若有一日,自己想另谋高就,老板也不要苛责挽留。

      砣工的好坏决定了玉雕塑形的良莠,张清雷在新沂已经练就了扎实的砣工功底,心中有形,下刀则神聚,心手合一,活儿做得十分漂亮。月底结算时,老板给张清雷发了700元,由衷感叹到:“不错,你是有功夫的人。”如此,每月涨两百,只花了一年时间,张清雷的月工资已经涨到两千多元。

      由最初主攻仿古炉瓶,到后来专攻动物走兽,神兽辟邪成了张清雷最为钟爱的题材。他说:“上海是个大熔炉,来自东南西北、各个流派的工匠都有,北派的雄浑大气,南派的婉约精巧,大家取长补短,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现在集大成的海派玉雕。”

在上海的十多年里,正值中国玉雕发展的高峰期,张清雷主攻瑞兽,归纳了历朝历代石雕、玉雕的辟邪形制,反复揣摩六朝两汉玉辟邪的神韵,将其形制神韵深植于脑海,融会贯通流淌于刀尖,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辟邪王”的称号便不胫而走。

之后,张清雷在上海开办了自己的工厂,主营玉器加工,每日奔波于房租、买料、生产、带徒等等琐事,不仅没有余钱,更无暇专注技艺,独立后的玉雕事业迟迟没有起步。回望周围,苏州、扬州的一些玉雕大师,早年间成立了工作室,又正值玉器收藏的新一轮高峰,名利双收,风头正盛。

      2004年,张清雷携妻儿从上海来到了六朝古都,决定定居南京。无意中发现,散落于此的千年石刻最让他着迷,“南京的石刻辟邪体型彪悍,神采飞扬,在历代辟邪形象中最具艺术魅力。”定居南京后,张清雷几乎寻遍了金陵城里的辟邪石刻,开始将积淀多年的玉雕技艺与艺术灵感尽情挥洒,创作出一批神形俱佳、形态各异的辟邪。

      当年李鸿章兴建的金陵制造局,已变成汇聚设计、手艺、创意、博物馆等机构的文创区,名字为1865,张清雷便择其一间开了店。如今,他的玉雕作品以“返朴”为宗,行“汉玉”之风,善用娴熟流畅的刀法表现线条美,作品大气磅礴,霸气外露。新近成立的金陵玉雕张清雷艺术馆更是闻名业内,引得诸多业界巨匠前来观摩。


图片


返朴为宗

琢磨璞玉,美玉出焉。


      张清雷师承汉代雕刻技法——汉八刀,即用两块面构成“八”字形,成型后的作品极具张力,呈现出一种壮丽之美。比如,享誉业界的青玉作品《望天吼》,一只瑞兽仰天长啸,蓄势待发。用“八刀法”雕刻的瑞兽,既能体现古法琢玉的恢弘气势,亦符合当代简洁明快的美学标准,在传承技艺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升华,获得更加宏大的审美意境。

      张清雷说:“我一直力图用最简单的线条表现力量。我创作的瑞兽,分解开来其实由两条S线构成,一条从头顶到身体再到尾部,另一条从下颌到腹部。”这两条S线,将动与静、方与圆结合得甚是巧妙,既气势难挡,又活灵活现。

      《龙形辟邪》是张清雷的一件经典之作,创作灵感来源于上海博物馆一件西汉陶器辟邪。做玉雕讲究量料取材,因料施艺。先前该玉料如同金字塔,呈现正三角形,这在玉雕上被称为“死海”,神仙也难下刀。但张清雷随形破形,让此尊辟邪挺胸昂首,雄浑霸气,呼之欲出之感打破了三角形的框架禁忌,体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气韵之美,更为神奇的是,整件作品长宽高仍与先前玉料一致,毫无减损。

      曾获2015年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的青玉辟邪作品《父子情深》雄浑博大、自然豪放,可谓将“汉八刀”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为了让我感受到作品的神韵,清雷大师让我以手为托,将一大一小两只瑞兽置于我的掌心,只见其父或怜、或善,其子或娇、或乐,父有爱意融融,子有孺慕之思,生命的灵动在两枚小兽间传承流转。

      糖玉作品《辟邪》的头顶和脚掌全为原皮,身体的各个细节都呈圆弧形,包括胡须,这些精巧的弧度都是张清雷亲自用大大小小的砣具一点一点磨出来的,精湛的砣工显露无疑。

在玉雕界,有人死守一门招式,但张清雷却能够融会贯通,既博采明清工艺,兼用南北之长,又不乏现代美学元素。周围的艺术家朋友总问他灵感缘何而来,张清雷坦言:“哪里有一时的灵感,都是长期以来琢磨历代宫廷藏品,到博物馆、古玩市场观摩学习,同时吸收舶来文化之所长,这样才能厚积薄发。”

      如同《蓄》这幅作品,玉料为圆坨状,而雕刻辟邪讲究用长条形料方能凸显气势,正在一筹莫展之际,突然看到欧美大片《猩球崛起》,他一拍脑门,创意跃然而出,下刀决断、爽利。只见瑞兽挺胸阔口,傲然直立,既有帝王之尊,又有王者霸气。可见,玉雕大师不仅要有好的手艺,更重要的是在创造过程中,将藏匿于璞石表里的神采尽数理解,然后尽其所用,将其艺术内涵尽情发掘,才能创造出更加卓越的艺术价值。

      “跪人”谐音“贵人”,而玉制的跪人则表达出“遇贵人”之意。几千年来,以跪立之姿创作的“贵人”作品广为传世,但清雷大师却反问:“人为何不可以站起来?”于是有了这枚独树一帜的《贵人》。大师在诙谐之外,还彰显了敢于破旧立新的勇气。

获得文博会“特别金奖”的灵璧石雕刻作品《雄霸天下》,只见北极熊群倨傲山崖,画面生动,颇具生命的张力。这是张清雷从事玉雕三十年来遇到的最好的灵璧石石料,黑料如墨、红料如血、白料如板油,三色巧雕,焕发新生。

      张清雷看重玉料的细度和润度,不会因为料子的贵贱而妄加排斥,于是便有了《昭君出塞》这个恰到好处的作品。玉中昭君,眉若柳叶、目似明月,大漠孤烟、离愁别绪,此去长路,天地动容。所谓大师级作品,俗与雅真可一眼分辨。


图片


朴石之趣

      张清雷取别号为“朴石”,以石自喻,“朴乃淳质,石乃美玉,朴石意在返璞归真。”

      大师年少波折,阴霾终将回归岁月洪流,但被苦难折磨的烙印却挥之不去,唯留宁折不弯、高傲倔强的个人风骨支撑起他独特的风格与技艺。

      近十年来,张清雷留下了诸多经典之作,但因为难舍心头之好,几乎都未转化为商业利益,只是依靠小件作品的拍卖获得周转资金。而如果想要使商业利益达到最大化,张清雷何尝不明白其中就里,一块和田籽料如果做三只简简单单的镯子,不费吹灰之力即可获得三四百万的丰厚回报,但他依然选择沉潜心性,创造独一无二的艺术佳品。

      因此,对于雕玉,张清雷绝不会轻易下刀,只有当一块料在脑袋里已经360度全方位成型,他才会动手。而今市面上玉料昂贵,玉雕圈开始流行随物赋形,巴不得100克的玉料刻完还有99克。对此,张清雷则不以为然,他认为,“玉雕创作,‘形’最重要。要让一块原料做出来之后,从视觉上看是一种全新的模样”。

      由于原材料价格飞涨,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材料本身的价值,而非手工艺人的创造设计和工艺。现实中,有不少入门藏家对玉文化了解不够深入,但因为有钱,看到材料不错就重金购买。然而,在张清雷看来,这种方式无形中助长了投机取巧的风气,对传承千年的玉雕技艺毫无敬畏之心,“玉不琢不成器,如果没有匠人的手,再美的玉也不过就是一块石头罢了。”另有一些藏家难掩功利之心,看重雕刻师的名头和级别,看重其作品在拍卖市场一贯的成交价格。张清雷与这种人显然气味不相投,根本不予理睬。常年与玉为伴,张清雷早已戒除浮躁之心,也想借用玉之高洁净化这世间的污秽之气。


图片


      心静则定,遇形而安。一代大师,论技艺,没有输赢;论想法,高下尽显。

      对于张清雷来说,玉雕与生活,无非都是同一种修炼!(文/李辽)

阅读量 2646
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