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为“墨”,巧手作“笔”。近日,温州市工人文化宫展出一场让人耳目一新的书法展——庄哉炎和林碧奇师生工艺羽毛书法展。展览的100多幅古今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一幅幅浓墨写意的书法,其一笔一划竟然全部是用“轻若鸿毛”的羽毛粘贴而成,令参观者好奇心爆棚,不禁产生疑问:这些羽毛是如何粘贴成惟妙惟肖的书法?
“工艺羽毛书法”是近年新开发的工艺美术作品。指创作者把已写好的书法“转换”成用羽毛材质来呈现,它需要创作者手工把羽毛裁剪成书法笔画,再通过巧手粘贴制成书法作品。
今年67岁的庄哉炎先生就是“工艺羽毛书法”的首创者。近日,记者来到了他的工作室一探究竟。
热衷创新“技术男” 退休研发“工艺羽毛书法”
庄哉炎的工作室其实就是家中的客厅。三十平方米不到的空间,到处摆放着他“创作”的材料和工具。墙壁上的小米智能电视机是他的电脑操作屏,一张全透明玻璃台面桌子是他裁剪、粘贴、装裱的台面,一排的收纳盒里则放着剪刀、美工刀、手术刀、特制胶水、鸵鸟羽毛……而这些“设备”,都是庄哉炎多年试验中自我摸索出来的。
怎么想到用羽毛来制作书法作品的?庄哉炎说,起初是因为一个“羽毛画”的电视节目。十年前,他在电视里看到说一个大学生回乡养鸡失败,却另辟蹊径用一地鸡毛制作出羽毛画而发家致富的报道。“当时,我就想书画同宗,羽毛能粘贴作画,是不是也能做成书法作品?”好奇之下,庄哉炎开始了“折腾”工艺羽毛书法“艰难”历程。当然,这也与他热爱创新的性格有关。
庄哉炎从小就是“技术男”。小学毕业即在身为专家的父亲身边当学徒工,学习纺织机械保全技术;1979年,年仅25岁,其主创开发的出口丝织地毯,获得温州一轻局新产品一等奖;1981年,主创便携式双喇叭收音机外形设计,获得温州市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1983年,首创大提花再生腈纶毛毯,获得苍南县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等等。
当时,虽然网络上有许多如何制作羽毛画的资料,却没有任何羽毛制作书法作品的信息。没有前人尝试,想要研发一种全新的工艺来呈现中国书法之美,难度超乎了他的想象。
“五个步骤”琢磨近十年 制作工艺申请专利已通过初审
“整个工艺,说起来其实只要五步:一、羽毛处理;二、将处理后的羽毛进行削梗处理,使羽毛能用防脱胶平整地贴在固定纸上;三、根据书法作品的要求进行剪裁,且总体原则为:根据羽毛纹理,两面进行剪裁,使梗尽量位于中间位置;四、将剪裁后的羽毛(包含有固定纸),在固定纸的另一面再涂上防脱胶,而后再贴在背景底板上;五、将贴好后的背景底板进行装裱,最终得到工艺羽毛书法。”庄哉炎开诚布公道。不过,这简单的五步,他已足足琢磨了近十年,至今仍在“求索”中。
一个中国字,大家从小写到大,但如果想要把笔墨“转换”为用羽毛来制作,工艺是极其繁复的。羽毛要如何处理,如何让轻飘飘的羽毛“听话”好裁剪成书法家书写的笔画风格……“几乎每个步骤都要经过不断的尝试。”庄哉炎说,他觉得他最终能够开发成功“工艺羽毛书法”技艺,也是他前半生经历的“厚积薄发”。如他从小热爱书法,熟悉书法笔画的美感;做过纺织行业,懂得羽毛染色;二十几年前因创业失败转行从事平面设计和印刷制版工作,是我市最早一批使用电脑平面设计的人,对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娴熟运用……这些经历“融合”一身,让他在研发时,可以调动各种经验来尝试。
“在整个工艺中,给羽毛‘定型’裁剪是最难突破的”。俗话说“轻如鸿毛”,轻飘飘、软绵绵的羽毛本身不具备被裁剪成型的条件,很多人可能见此就“打退堂鼓”,而他则是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羽毛变得好裁剪。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庄哉炎说,他特别喜欢铁人王进喜的这句话。在给羽毛“创造条件”过程中,他曾尝试过把羽毛固定在布料等材质上裁剪,不过,效果皆不佳。经过一年多的朝思暮想……一天,他突然灵光一闪,想起自己在平面设计中经常用到的打印纸。“寻寻觅觅,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他就先在电脑里把书法作品处理成空心字打印出来,再把羽毛固定在打印纸上裁剪,这样裁剪出来的羽毛笔画又快又标准。“难关一突破,速度就马上提高了,原本制作一个羽毛字需要二三十天,现在只要一二天。”
经过多年“打磨”, 庄哉炎创作开发的工艺羽毛书法,在书法界引起了较大反响。2017年12月,其工艺羽毛书法作品应邀常驻永昌堡文化驿站展览,参观者不少。2018年,作为技术研发人员,他提交了工艺羽毛书法的发明专利申请,并通过了国家初审。
“一地鸡毛”的往事: 杀鸡“取毛”,家人天天吃鸡鸭
“勤、忍、善、和”这是庄哉炎记忆最深刻的四个字,也是他的第一幅作品。简单的四个字,用了三个月才完成。“刚开始,因为不知道怎么制作,就先模仿羽毛画的方法,在一堆鸡毛里,尽可能挑选与笔画类似的鸡毛,再简单粘贴修剪。”庄哉炎说,当时,他还住在市区鼓楼街的老房子里,每天一大早就到菜市场买活鸡活鸭或鸽子回家亲自宰杀,就为了能够找几根用得上的羽毛。庄哉炎老伴在一旁打趣说,当时家里是一日三餐吃鸡鸭,还吃不完,每次自己还东送西送,送与邻居亲戚朋友分享。直到二年后,在不断尝试中,发现用鸵鸟毛效果更佳,家里才没怎么去买鸡鸭。
“鸵鸟毛有点粗糙,与光滑细腻的鸡毛鸭毛相比,粘贴成型纹理更清晰,尤其散开的细毛颇有种书法作品中渗墨的意境。”庄哉炎介绍道。后来,为了让“工艺羽毛书法”更具新意,他还别出心裁给羽毛书法配置淡墨背景。
羽毛为“墨” 手工裁剪粘贴成兰亭序324字
从一个字、词,到一首诗、长篇《兰亭序》,庄哉炎的工艺羽毛书法在岁月的积累下越发得娴熟,创作范围越来越广。
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全文324个字,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从古至今,临摹者络绎不绝。而庄哉炎却以羽毛为“墨”来临摹,“羽毛书法,字体越小越难操作。现在我已经能够制作二三厘米大小的书法字体了。”庄哉炎说,今年上半年,他只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制成了2.4*0.9米的《兰亭序》全文的工艺羽毛书法作品。
在一幅纸张上,用羽毛粘贴出《兰亭序》全文,远看就是一幅仿真的临摹书法作品,近观则能看出每一笔线条上的羽毛纤维。
传承有人: 喜收“高徒”传技艺
“工艺羽毛书法是我一手开发出来的,就像我生出来的孩子,我希望好好的‘养大’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庄哉炎说。
而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扬光大”并传承,成为一种融合现代创新工艺和古老书法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庄哉炎开心地收下“高徒”林碧奇,悉心传授技艺。
今年43岁的林碧奇是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从小练习书法,在书法上有一定的功底。在和庄哉炎学习一年多来,已有多幅作品完成国家版权登记。“能够学会用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展示中国文字之美,自己收获很大。”林碧奇说,自己还会多花时间去学习掌握,在技艺上更上一层楼。
(照片书法字体皆为羽毛粘贴制成)
温都记者 毛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