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美集专访】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徐殷:他以器见道,用黑胎青瓷实现天人合一
“诗画江南最高峰,烟雨瓯江第一城。”龙泉,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素有“瓯婺八闽通衢”之称。人们常说,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龙泉青瓷正是浙江省龙泉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龙泉青瓷的烧制始于1700多年前,宋代达到鼎盛。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之一。
龙泉青瓷,有天地之大美;有诗的优雅,词的韵味,清澈如秋空,宁静似深海。灵动、素雅、沉静、莹润,它不与青花争春,不和彩瓷夺色,默默一袭清雅衣衫,体现散淡清远的美。
传统与创新
徐殷出生在龙泉的一个广告世家,从小就在瓷土中摸爬滚打,他认为广告的传播审美与工艺美术的创作审美是融会贯通的,这也为他在青瓷行业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0年来,徐殷从未停下学习与创新的脚步,在铁胎与青釉结合方面一直全身心地投入。利用本地原矿,从坯泥、釉料等方面入手,在天青、粉青、梅子青等釉料配比,铁胎龙泉青瓷工艺难点攻克、造型突破等方面,进行反复试验研究,使铁胎青瓷造型更加丰富,成品率也不断提升。他还独创“佳之韵”浮雕瓷画,成为龙泉青瓷的首个发明专利,开辟了龙泉青瓷及各类陶瓷工艺品的新天地,让青瓷不再只是单纯的摆在架台上。
《华夏遗蕴》之《文房拾遗》是徐老师近年来较为满意的作品系列,《文房拾遗》以易经思想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为宗旨,将《道》借《器》而显,以龙泉青瓷千年底蕴烧成文房雅器,将天地之间的理气性形,融为环绕在文人笔尖纸上的流淌气韵。
在中国的瓷器艺术中,釉层的厚薄直接影响了视觉效果,越厚的釉层越是有着神秘的美感。龙泉青瓷善施厚釉,厚釉也就成为龙泉青瓷最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文房拾遗》正是徐老师施厚釉的代表性作品。
"以文为业砚为田”,为古来文人之志趣,故视砚如田,砚以磨墨,雅房墨耕之用,故为墨田,麒麟属土德,出处必有吉祥,学人勤耕必有获,以麒麟为墨田之饰,恰到好处。
作品龙泉黑胎,施粉青厚釉,砚堂呈不规则形,露出黝黑铁色,似水湛深渊不可测,精雕麒麟栩栩如生,粉青釉流布有致,露胎处如金似紫,厚釉处如脂似玉,铁胎之美,不可名状。
易经六十四卦中,以第十五卦《谦卦》为最好之一卦。谦是谦虚、虚心,是不自满,不自高自大,是最高善行的境界。
印奁作品盖饰太极图,内底施粉青厚釉,中浮刻《谦卦》爻象,六爻处无釉呈铁色,质朴而意蕴,诚为道以器显之作。
博山香炉是中国汉、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呈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博山,顾名思义即多山,炉盖外形似一座险峻神秘的高山,雕刻有深邃峻岭的峰峦,上有神禽异兽、奇珍异草。
炉盖多气孔,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云气缭绕,仿似置身仙境。
铁胎粉青厚釉,覆盖嶙峻峰峦,厚釉处似初溶春雪,薄釉处如玄岩隐现,神妙莫测。
作品琮式笔筒、笔洗依皇帝祭地之《琮》形制而成,琮代表地,即代表土。
道法自然与青瓷
徐殷曾说:“龙泉青瓷的根基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儒、释、道、周易的文化,它的魂是什么?就是由器见道的“道”。也就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徐殷看来,青瓷意境的精髓就是把审视人、审视自然联系起来,融入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他说,青瓷是个统称,它是瓷之家、之根、之魂,宋五大名窑中,有四大属于青瓷。
徐殷的作品虽经过多次施釉,但釉层绝不沉重、模糊。由此看来,优秀的作品还需粹美、滋润、柔和,而这正与道家思想的精髓不谋而合,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龙泉青瓷与未来
近年来,徐殷为了积极响应国家 “一带一路”政策的号召,将龙泉青瓷推广至世界各地,创作出了一系列新的作品。《神州龙吟尊》赴巴黎卢浮宫展出,《一带一路》作品赴联合国巡展,其部分作品还被蒙古国博物馆收藏。
徐殷说:“除了创作,我将以文字的形式将青瓷这项华夏遗蕴推广于世,肩负青瓷守护人和传承人的使命和责任。”
徐殷介绍,龙泉青瓷有悠久的烧制历史,从业人员众多,但研究介绍龙泉青瓷的书籍较少,他希望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整理起来,以此丰富对龙泉青瓷文化和价值的研究。他即将出版的《道与器》专著,包含忆历史、赏器形、品釉色等篇章,一定程度解释了龙泉青瓷为何而美,龙泉青瓷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