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美集专访】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李果:她用四十年钻研金与火的艺术——花丝镶嵌

燕京八绝之首
花丝镶嵌,简称花嵌,又叫细金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过去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是“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 、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瓜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
花丝镶嵌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金银错工艺,在明代中晚期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尤以编织、堆垒技法见长,而且还常用点翠工艺,取得了金碧辉煌的效果。对宝石的大量运用和完善了宝石镶嵌工艺,是明代花丝镶嵌首饰对中国传统首饰的最重要贡献,它改变了中华民族传统首饰重纹饰轻宝石的传统。清代宝石资源逐渐枯竭,采用点翠和烧蓝来替代宝石的位置。花丝镶嵌作品以花丝为骨,镶嵌作饰。花丝与镶嵌相得益彰,共同演绎着“燕京八绝”的精妙之处。
放弃安逸,追求热爱
1979年,十八岁的李果已经开始在一个机关单位工作了,但她从小就非常热爱美术,心中仍然放不下对美术行业的热爱。在这一年年底,恰逢张家口市工艺美术厂在招工,李果凭借着短时间临场发挥的《丽江山水》画考入了工艺美术厂。
进厂后的李果当起了学徒,一做就是三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学徒的工资只有18元,当时厂内从事花丝镶嵌的手艺人非常多,如今只有李果一个人凭借着热爱与毅力坚持做下来了这门技艺。
李果在车间工作了五年,只为学透这门技术。李果告诉我们,她学习的花丝镶嵌是最为原汁原味的技法,因为她的师傅们曾经是在宫廷里学习这门手艺的工匠艺人,她能跟随着师傅学习最古老原始的技艺手法,感到非常荣幸。
1995年,李果选择自己下海,开办了一个工艺美术品服务部。那几年,这位年轻特立独行的女人独自一人找关系,跑销路,走外贸,为自己梦想中的事业不断拼搏着。
李果对我们说:“其实我那时候特别幼稚,胆小,我本身也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没有女强人的那种概念,我只是觉得我爱好的东西我就要专心致志地去学习,顺其自然的发展。很多客户朋友看我为人真诚、实在,再加上我的作品也很有说服力,慢慢的就有了一些成绩和名气,也被更多人认可了,这是支持我把这项文化做好的动力。”
2015年,本已退休的李果感觉自己还不老,精力依旧充沛,为了充实生活,不让这项传统技艺销声匿迹,她便把握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她依托张家口市桥东区创业园基地申请了营业执照,创办了李果臻花丝镶嵌艺术工作室,几年里她一边哄大了外孙,一边干着自己的工作,在这内外兼修的过程中活出了自我。
宫廷技艺在今天
李果认为,古老的花丝镶嵌技艺是机器生产不可替代的,她告诉我们,现在好多地区或者传媒公司在拍摄宫廷戏时,为了降低成本习惯于用机器生产的看似花丝镶嵌的作品作为装饰品,殊不知其实手工制作的花丝镶嵌首饰更有灵动的质感和韵味,甚至还包含了更多的人情味与手工的温暖,而现在这样的情况对花丝镶嵌技艺的宣传也是一种损失。
李果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旅途的所见、梦境甚至是书籍中,任何人或物都能给她带来不同的思考,不论是自己创作还是为客户进行私人定制,她都能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展现在作品上。
提到满意的作品,李果为我们介绍了她的《十二星座首饰盒》。这是一款中西元素结合的作品,在中国龙凤吉祥图案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镶嵌在首饰盒上的每一个星座宝石的位置不同,颜色不同,极大程度的贴合了现代年轻人的风格与喜好,促使这款首饰盒多次远销海外。
李果是土生土长的张家口市人,为了庆祝家乡与北京联合举办的2022年冬奥会,特意创作了花丝镶嵌作品《盛世龙腾》。作品包含了九龙、冬奥会标志、万里长城、张家口大境门等元素,象征着中国的腾跃和奥运精神。
李老师的作品在保持花丝镶嵌原汁原味儿手工技艺的同时,将产品造型多样化、民众化、时代化,作品大多既有收藏纪念意义又有观赏和实用性,突显花丝镶嵌工艺的精美与高贵。
从上个世纪到今天,几十年来,李老师一直坚持做这一件事,择一事钟一生是她的执着精神,在推动花丝镶嵌技艺传承和发展中,前来拜师学艺的也不记其数,她告诉我们,花丝镶嵌技艺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我们必须要将他传承下去,不能让后代忘记我们民族的文化,所以她一有机会常常把这项文化带入学校,让孩子们了解我们最中国的传统文化技艺。
查看更多资料请点击链接:李果-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信息库
【工美集专访】栏目介绍:讲好工艺美术大师故事,延续工艺传统文脉,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匠人的风采。
已认证大师免费报名参加专访,请联系工美集客服:小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