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分享图标必须300*300
资讯 - 李海明

【工美集专访】甘肃陇派珐琅艺术李海明:在指尖绽放繁花世界

李海明2021-07-07



      提到掐丝珐琅,很多人都熟知它的另一个名字——“景泰蓝”,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是我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经过我国历代工艺匠人的钻研,融合了我国的瓷器、铜器、漆器、缂丝、织锦的传统技法和表现形式。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掐丝珐琅画脱胎于景泰蓝传统制作技艺,是将珐琅技法移植到画板上的特种绘画,主要材质为仿金丝及珐琅釉料。它突破了景泰蓝只能附着于铜胎的限制,将珐琅技艺拓展于平面载体,并使其产生立体效果。



      李海明,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研究员,陇派珐琅艺术馆馆长,甘肃李海明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曾获得“全国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称号。从艺至今多次参加各项赛展,并多次获得金银奖。近年来,李海明作品《珐琅青铜器系列——重器》荣获2020金凤凰银奖,《国潮》荣获2020甘肃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李海明从小生长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河口,当地的古镇文化给了他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他第一次接触到景泰蓝工艺是在8岁那年。“记得有一次我看见82岁的伯父在烈日下做景泰蓝铜胎珐琅器,那年夏天特别热,伯父冒着高温在院子里做珐琅器,彩色的珐琅和金线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看我感兴趣,便一把把我抱到怀里,教我掐丝、点蓝。伯父还叮嘱我,做这行很辛苦,遇到的问题远比想象中多,坚持下来不容易。”于是,李海明一边跟着伯父学做景泰蓝的简单制作,一边开始系统学习工笔画。1988年,他从苏绣起步,不出3年,双面绣作品获省级银奖。1991年,他赴重庆学漆画,后来学过纹身,获过全国优秀奖,之后又学刻葫芦。直到1996年,他在北京见到现代景泰蓝工艺画,一直痴迷至今。所谓技多不压身,李海明综合多年所学,让自己的珐琅画独具陇派风格。



      李海明说,掐丝珐琅主要有白描、掐丝、着色、挂釉等十道工序,其中白描、掐丝、着色三道工序最为核心,也是甄别作品品质高低的主要标准。《八十七神仙卷》是唐代吴道子创作的一幅纸白描人物手卷,代表了唐代白描技法的最高成就。而李海明临摹的《八十七神仙卷》精致而不繁芜,衣袖、裙褶、披中、彩带飘逸灵动,是不可多得的佳品之作。“对于创作一幅好的掐丝珐琅画来说,好的白描底本就是掐丝珐琅的灵魂。”李海明说。




      在李海明陇派珐琅艺术馆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幅获得过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作品《敦煌壁画——千手千眼观音》,此幅作品以敦煌莫高窟最精美的第三窟北壁“千手千眼观音像”为底本创作,取元代壁画优雅清秀风格,有917只观音手,每手一眼。这幅作品最大胆的创新还是在线条上,李海明凭借钻研掐丝技法几十年的实践心得,大胆向敦煌壁画借灵感,从丰富又挺拔的线条表现中撷取部分运用到景泰蓝画的白描阶段,而后又以金丝将人与物的风姿展现出来。




      多年来,李海明躬身耕耘于掐丝珐琅画的传承与创新之中,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早先制作的掐丝珐琅画会遇到釉料脱落掉沙的现象,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画作的寿命。”李海明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试验,探索出了砂面挂釉这一技术,实现了壁画永不褪色、不脱落。同时,李海明兼收并蓄、大胆创新,将刺绣、国画、漆画等线条之美和写意之美融会贯通到掐丝珐琅画中,并研究发明了排丝、堆丝、花丝、垒丝、螺旋丝等高难度的镶嵌技艺,增强了珐琅画的视觉冲击力。



      李海明不仅技艺精湛,还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让作品具有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现今,他的创作元素除了敦煌莫高窟壁画和藻井以外,还增添了生肖系列、黄河水车、兰州铁桥、戏曲人物,甚至现代时尚人物。




      不单创作具有艺术价值、欣赏价值、收藏价值的大幅掐丝珐琅画,李海明还把掐丝珐琅画延伸到乐器、镜子、家具、装饰品上,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让艺术走进生活,走进大众视野。



      除了平时工作室的创作外,李海明还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艺博会,他常流连于各展台,寻找新工艺和新创意,也寻求普通消费者对珐琅艺术的需求。在近年我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品展览会上,他看到这项技艺“走出去”的新契机,于是创作了“贵妃醉酒”系列花旦形象,从传统戏曲中挖掘适合掐丝表现的人物,使得画面中的贵妃浅吟低笑又眼波流转,将贵妃的无限风情展现地含蓄又恰到好处。李海明的这组戏曲人物系列在掐丝构图上的探索体现在大写意的牡丹花纹线条,这是他提炼掐丝线条风格的又一突破。



      现今,将近60岁的李海明依然坚持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每当创作一幅画作,他定会像敬畏生命一样去对待作品,“在我眼里每一幅作品都是有灵气的,粗制滥造是对艺术的亵渎”。李海明说。
      在李海明心里,与创作出好作品同等重要的就是将掐丝珐琅画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他自筹资金开办传习馆,面向社会收徒,先后免费培养近千名弟子。



      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李海明不光严以律己,也同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徒弟和学生。掐丝珐琅画这门工艺打磨的不光是作品,也是心性,对于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李海明来说,珐琅画已成为他宣泄情感、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李海明说,他会将所学毫无保留地传下去,也希望能找到更多真正热爱这门手艺、能用心去做的年轻人,将掐丝珐琅画不断传承和创新下去。


查看更多资料请点击链接:李海明-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信息库


【工美集专访】栏目介绍:讲好工艺美术大师故事,延续工艺传统文脉,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匠人的风采。


已认证大师免费报名参加专访,请联系工美集客服小丽微信:abcgyms3

阅读量 2081
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