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分享图标必须300*300
资讯 - 张清雷

【工美集专访】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清雷:心静则定,遇形而安

张清雷2021-10-26
      张清雷,1969年生,号朴石,江苏徐州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首批江苏省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南京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其刀法娴熟流畅,其造型动与静,明与暗,粗与细,方与圆,恰到好处。传承明清工艺,博采南北之长,以“仿古炉瓶,动物走兽”闻名业内,有“辟邪王”之美誉。并多次在中国玉石雕刻“天工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中国玉器百花奖等评选中获大奖。在业内及收藏界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十多年前,在工艺美术专业学习玉雕的张清雷毕业之后到国营企业工作,创汇是那个时期的关键词。没过几年,企业倒闭,张清雷自谋生路,1995年去到上海,算是真正奠定了自己玉雕创作风格的基石。
      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还是二线城市,一线城市是广州、深圳,业内的大师主要去广东雕翡翠,因为收入更高。而内地的雕刻师大多去上海,因为这里老板较多,开的玉石雕刻厂也多。上海是一个大熔炉,来自南北东西、各种流派的人都有,大家取长补短,开始大融合,就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派玉雕。海派玉雕其实是海纳百川的意思,也算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打的基础。现在人称“小天津”的三人,崔磊、于雪涛、蒋宏利,也都是在上海成长起来的。



      在上海的10多年,是张清雷仿制作品的过程,用玉雕去表现历朝历代各种形制的瑞兽。当时挺苦的,要赚钱,从没有考虑过文化传承,那是文人干的事。手艺人,就是全身心投入把东西雕好。经过多年的积累,对各个朝代的风格与历史都有了了解,也认识到每一件老东西所蕴含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他不停地琢磨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再与工匠们互动,思考成熟之后,就把自己所想的东西加进去。交流,张清雷认为是那个时期的关键词。



      因为主攻瑞兽、动物,原本是江苏新沂人的张清雷带着同为玉雕师的妻子喻梅,于2004年从上海来到了既是省会又有六朝石刻的南京,开始将积淀多年的玉雕技艺与涵养尽情发挥,树立个人风格。无意中发现的千年石刻最让他着迷,“南京的石刻辟邪体型彪悍,神采飞扬,在历代辟邪形象中最具艺术魅力。”定居南京后,张清雷几乎寻遍了金陵城里的辟邪石刻,开始将积淀多年的玉雕技艺与艺术灵感尽情挥洒,创作出一批神形俱佳、形态各异的辟邪。
      当年李鸿章兴建的金陵制造局,已变成汇聚设计、手艺、创意、博物馆等机构的文创区,名字为1865,张清雷便择其一间开了店。如今,他的玉雕作品以“返朴”为宗,行“汉玉”之风,善用娴熟流畅的刀法表现线条美,作品大气磅礴,霸气外露。成立的金陵玉雕张清雷艺术馆更是闻名业内,引得诸多业界巨匠前来观摩。



      现在的玉器行业有个不好的现象,一些人在功成名就后便不再亲自动手,多是在徒弟或他人的作品上刻画几下,便宜算是自己的作品。但张清雷仍在坚持玉雕创作。近年来的辟邪题材系列,总体上大气、简洁又充满张力,而每一个单件的作品则有其独立的造型和与众不同的创作手法,或怒吼,或低鸣,或绷紧,或放松,或刚劲,或温柔,或端坐,或嬉戏,形态不一,各美其美。
      事实上,每个有思想的匠人,都会从作品里找到个人特点、属于自己符号的东西。张清雷把自己现在所形成的创作思想,都归功于在上海学习锻炼的经历。但又转念一笑道:“其实个人哪有风格啊,都有老祖宗的影子在里边。”
      对于张清雷来说,玉雕与生活,无非都是同一种修炼!



      张清雷的玉雕作品《望天吼》:《望天吼》是新作,其实也算旧作。在上一稿中,这件青玉雕刻的犼的腮部还是用纤细的线条勾勒,而新近的这稿作品,就完全用大块的面代替了线条。既有古代动物雕刻的恢弘气势,又符合现代简洁明快的美学标准。
      犼的四肢强健有力,弓腰挺臀,仰天长啸,有随时腾跃奋起之势,透着一股震撼人心的豪气与霸气。这种气韵,便是用古代雕刻技法中的八刀法形成。八刀,并非指仅仅8刀雕琢而成,而是用两块面构成“八”字形,这种源于汉代的雕刻技法,极具表现张力。

      张清雷一直在追求这种感觉,他希望用最简单的线条表现力量感。因为线条是最直观的,表现出来就是S线。多看看张清雷雕的瑞兽,仿佛就是由两条S线构成,一条从头顶到身体,再到尾部;一条从下颌到身体腹部。两条S线的组合,圆活、细腻、流畅,将动与静、方与圆的造型表现得恰到好处。




      张清雷的玉雕作品《龙形辟邪》:这是张清雷的一件经典之作,创作灵感来源于上海博物馆一件西汉陶器辟邪。做玉雕讲究量料取材,因料施艺。先前该玉料如同金字塔,呈现正三角形,这在玉雕上被称为“死海”,神仙也难下刀。但张清雷随形破形,让此尊辟邪挺胸昂首,雄浑霸气,呼之欲出之感打破了三角形的框架禁忌,体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气韵之美,更为神奇的是,整件作品长宽高仍与先前玉料一致,毫无减损。




      张清雷的玉雕作品《蓄势》:这幅作品玉料为圆坨状,而雕刻辟邪讲究用长条形料方能凸显气势,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张清雷突然看到欧美大片《猩球崛起》,他一拍脑门,创意跃然而出,下刀决断、爽利。只见瑞兽挺胸阔口,傲然直立,既有帝王之尊,又有王者霸气。可见,玉雕大师不仅要有好的手艺,更重要的是在创造过程中,将藏匿于璞石表里的神采尽数理解,然后尽其所用,将其艺术内涵尽情发掘,才能创造出更加卓越的艺术价值。
      近十年来,张清雷留下了诸多经典之作,但因为难舍心头之好,几乎都未转化为商业利益,只是依靠小件作品的拍卖获得周转资金。而如果想要使商业利益达到最大化,张清雷何尝不明白其中就里,一块和田籽料如果做三只简简单单的镯子,不费吹灰之力即可获得三四百万的丰厚回报,但他依然选择沉潜心性,创造独一无二的艺术佳品。
      因此,对于雕玉,张清雷绝不会轻易下刀,只有当一块料在脑袋里已经360度全方位成型,他才会动手。而今市面上玉料昂贵,玉雕圈开始流行随物赋形,巴不得100克的玉料刻完还有99克。对此,张清雷则不以为然,他认为,“玉雕创作,‘形’最重要。要让一块原料做出来之后,从视觉上看是一种全新的模样。
      由于原材料价格飞涨,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材料本身的价值,而非手工艺人的创造设计和工艺。现实中,有不少入门藏家对玉文化了解不够深入,但因为有钱,看到材料不错就重金购买。然而,在张清雷看来,这种方式无形中助长了投机取巧的风气,对传承千年的玉雕技艺毫无敬畏之心,“玉不琢不成器,如果没有匠人的手,再美的玉也不过就是一块石头罢了。”另有一些藏家难掩功利之心,看重雕刻师的名头和级别,看重其作品在拍卖市场一贯的成交价格。张清雷与这种人显然气味不相投,根本不予理睬。常年与玉为伴,张清雷早已戒除浮躁之心,也想借用玉之高洁净化这世间的污秽之气。

      心静则定,遇形而安。一代大师,论技艺,没有输赢;论想法,高下尽显。


查看更多资料请点击链接:张清雷-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信息库
【工美集专访】栏目介绍:讲好工艺美术大师故事,延续工艺传统文脉,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匠人的风采。
已认证大师免费报名参加专访,请联系工美集客服小丽微信:abcgyms3

阅读量 1896
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