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广的爷爷是温州著名的民间艺人,父亲是民间木雕名师。那时候不想读书的陈祥广自然而然的学起了黄杨木雕这门传统手艺,模仿是学习必然经历的过程,陈祥广手里拿着粗胚,心里想着样品,一刀一刀地刻。陈老师说当时条件艰苦,乡下还没有电灯,屋内看不清了有时还拿到屋外去赶上几刀。
得益于家庭的熏陶,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已经能敲胚造型做出个模样来,并每日加以反复琢磨,放在床头,就连夜里起床也会看上几眼。1989年,为了赶订货,他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一米高的“大黑天”造像。陈老师说:“我的师兄厉奇兄和汪庆升对我关爱有加,又承蒙舅舅夏瑞芬、夏瑞柱以及叶栋材大师的悉心教导,受益良多。”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捡石头是陈祥广的一大爱好,乐在其中。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忘记时间,抛去烦恼。他对石头的钟情和热爱不亚于对木雕事业的执着。游山玩水拣石头,体察自然,对自然万物“应于目而会于心”,在心中酝酿以备在创作时“搜尽奇峰打草稿”表现为刻刀下的艺术形象。黄杨木质地坚韧,色泽润黄,突出黄杨木的自然木纹肌理是陈祥广常用的手法,选料、洗料、读题、依势造型、随形而就、打磨、修细、落款、填色、上底座,这是陈祥广完成一件作品的基本程序,落款为“五龙山人”或“祥广”。
陈祥广小的时候,父亲常对他说:“不好好读书,就买头牛让他每天放牛去。”当时的陈祥广还真的很羡慕同村的放牛娃可以尽情玩耍于山水之间。然而最终父亲也没有买牛,对他的管教反而日复一日的严厉,父亲和爷爷都创作过牧童的题材。陈祥广的作品《忆江南》对他有着深刻的意义,这一作品不仅获得了金奖,还代表着他对父祖辈技艺的继承,也是他对艺术的探求。
“积高洗低刀同笔,不求形似发生意”,诗词、书法与黄杨木雕的有机结合是陈祥广创作的目标,他的作品《忆江南》刻画了江南水乡放牧的情景:风和日丽、微波荡漾,清风徐徐,水草依依,金童玉女欢跨牛背,迎着朝阳,一路欢歌,正是他儿时向往的美好时光,上刻诗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与之相得益彰。
陈祥广从艺已有30多年了,带了学徒10余人,也有不少的获奖作品为客商所收藏,艺术的创作是没有尽头的,陈老师说,他至今还没有完成一件令自己特别满意的作品。
从艺路上一路走来,陈祥广在工作之余仍然不忘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多次参加木雕技能现场比赛,2012年,他通过了中国美术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016年他在浙江师范大学完成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的全部课程并结业。
陈老师说:“门店往来者众,有意向学艺的也有,只是不知能执着坚持下来的又有几人。纵观历史,凡从艺大成者——达官贵人衣食无忧或以艺养生漂泊流落皆因他们对艺术有着一颗热爱执着的心。
查看更多资料请点击链接:陈祥广-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信息库
【工美集专访】栏目介绍:讲好工艺美术大师故事,延续工艺传统文脉,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匠人的风采。
已认证大师免费报名参加专访,请联系工美集客服小丽微信:abcgym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