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美新闻

【工美集专访】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卢红华:善德美,竹刻文人之雅韵

工美集2021-04-09

      

      人生不过一场旅行,总在穿越自己的心灵,莫如重生成刀,铸刻下岁月的身影……

      二十年前,尚处弱冠之年的卢红华已有了三载木雕学艺经历,偶然与竹刻邂逅,却令其轻心一刻,一世倾心……



      初以木之沉厚庄严,转而竹之灵动劲节,二者既有着共通的无穷妙应,也有着各异的风采独标。卢红华对非草非木的竹似有着特殊的感应:其中空外直的结构特征,层次分明的自然肌理,朗润条达的素雅美感将其深深吸引,便自此埋竹制器,雕镂心艺。
      彼时,卢红华家境贫寒,几无学费供给,所幸在校方的支持下得到一处小小的空间供其专心刻竹。卢红华格外珍视这份知遇而来的时间与空间,取天赐竹材,用刻刀代笔,三伏竹浸卤汗,冬九刀映寒冰,旰食宵衣,耗竹逾吨,从而自给自足了求学的“银两”。
      也正是那段苦寒时光,为卢红华的雕刻技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并日渐产生质的飞跃:“课上学习美术理论知识,课下勤于摸索实践,容不得你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在完全属于你和竹的世界里,人和竹会有一种由手到心的交流,你能感受到它的虚心劲节、宁折不弯,而你也在用自己的手艺赋予它人文的关怀,这给我一种相互支撑的力量。那段时间,可以说是竹在始终陪伴,并庇佑着我……”
      伴随着对寒门学子这份“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殷殷期待,人与竹之间的岁月相守,可谓“情深,缘不浅”。



      技法上的锤炼研磨与真切体悟之后,便是对艺术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感悟。
      卢红华师从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土龙,这是位守得住传统大道的省级非遗文化继承人。
      所谓“寻门而入,破门而出”,师父对卢红华的告诫是:“你要学我的心,而非学我的手。”正基于此,拜师门下的卢红华在伴随恩师左右的时间里耳濡目染、加之自身的灵气使然及恩师点拨,他从师茧中出脱,并在艺术之路上开辟了新的天地。
      但有一点却始终如一:那便是师徒间对传统雕刻艺术的敬畏与延承。
      卢红华对古代雕刻名家的作品情之惟系:“古人的作品刀锋尽显、手法多变、题材传统、意境深远,连接着过往的文脉,也开启着新的探索和发现,但无论后人怎样传承乃至发扬甚至革新,都必须对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心怀敬畏,都该遵循传统艺术的规律。许多急于求新的作品如果迈过了对传统的沿袭,迷失了可贵的匠心,便会在某个时间节点被删除。我始终认为对古代雕刻研究的深度,决定着当代作品创作的高度。”卢红华如是说。



      此后在卢红华赴清华美院进修期间,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在作品中对于思想的塑造与展现,只有赋予作品以灵魂,方能以艺术的高度来唤醒和启示他人,这是卢红华在学习中最大的收获,使其有如沐清风之感。
      “在清华美院进修的经历让我对艺术有了新的认知,在创作时具有着更贴近心灵而非理性的的沟通,中国的艺术具有着独特的角度和方式,它是源于内心的,讲究经验,但更讲求感觉,相对于形似,神似更为重要,所谓抽象只是相对传统写实作品而言,并不完全脱离具象,它只是不再忠实地再现形的特质,而是以更为概括的手法对具象进行提升。
      中国传统艺术不是西方金字塔式逻辑的纵向堆积,而是横向线状的展开。相对于纵向,横向更稳固且更有延展性,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在融入了传统艺术“似与不似”的精神追求之后,可以抛去很多桎梏,显得更加纯粹与深刻,而技法从无万能一说,它的作用是应其材,取其义,然后将形式美呈现世间,至于如何理解,知者见知,任人遐想。
      这需要我的思想是始终沸腾着的,就此而言,创作不仅要有匠人精神,更要从哲学角度入手析之,这次进修生涯,可说是带给了我在艺术创作之路上的觉醒……”



      确如其言,品赏卢红华的竹雕,透过人、物、景、象,能玩味到一种意趣、境界之美,不以表现人或景物为目的,而是以此做为载体,融纳巧思,汇入心意,塑造、体现我国传统的以诗心文胆为主旨的美学精神,极为讲究的技法却不掩事物的原始形态与自然本真,大局质朴浑成,细腻处则警慎,洁净。刀锋所致,张弛有度,游刃有余,无不体现着古韵古风的的雅美灵动,凝聚着传统的匠者之心与文者精神,殊为不易。
      卢红华曾经历过一次手术意外,整整昏迷两日,险些驾鹤去寻找传说中的“竹林隐寺”,与生死擦肩的卢红华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自此更加寻求一种生活的本真和对竹刻的专注。
      竹刻本是一门小众艺术,却可将书、画、诗、文、印融为一体,且具备着其它载体难得的气质与品格,将竹刻艺术坚守并传承下去,已成卢红华此生追求的“志业”。
      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心到心有多远?人竹之间。
      卢红华自号曰泊甫。“泊”在甲骨文中代表水与太阳;“甫”则是他正在创作中的一个劳动者形象。喻义自己是在阳光下、水源旁快乐着的一位创作者。
      水与太阳的密切结合,构成了生生不息的力量,供竹材生长,供劳动着的人们生存,亦如他的竹雕艺术,以大自然赐予的天然风物承载着先人智慧与劳动的结晶。
      最重要的,阳光、雨露,劳动,生活本该如此简单。
      泊甫已在2015年荣获“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但用他的话说,这更多代表着一种责任,他依然是个平凡的竹刻匠人——“匠”是技艺,“心”是修为,古代的匠人们为追求高超技艺,孜孜不倦,择一事,终一生。以“匠”修心,以“心”炼技。“匠心”必须宁静,这宁静来源于“嘈杂世界背后的热爱和专注”,失了“匠心”,便无以为师。
      诗无达诂,雕刻亦然。作品的面貌就是创作者的面貌,不管你是否有窥视欲,看作品就直接窥视了创作者的心灵。泊甫的雕刻作品便是坦荡着一份匠心,厮守着一份素雅,任人观赏。顺着各自的思绪品读,可快可慢。其实,无论再现还是表现,都是泊甫抒情表意、坦荡襟怀的一种表达。艺术也不止于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生活与生命后情感的传达,这份情感,历经岁月斑驳也纤毫毕现。
      走进素雅堂,你在结识的,是一个颇有着竹骨习风,又抵得住繁华的匠人,和一群有着同样追求的人们。

      宁听繁华音,不作繁华主。纵然历经尘嚣疾苦,泊甫与竹,与你,在素雅堂,大可竹心若素,浅笑如初……


查看更多资料:卢红华-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信息库

【工美集专访】栏目介绍:讲好工艺美术大师故事,延续工艺传统文脉,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匠人的风采。

已认证大师免费报名参加专访,请联系工美集客服:小丽


阅读量 2512
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