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 | 国漆重光——中国漆器传承与创新展
展览时间:2021年5月21日——8月8日
展览地点: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精品馆
主办单位:浙江省博物馆 浙江省浙博漆器研究基金会
生漆是漆树分泌的一种天然液体材料,因具有防水和防腐作用,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是最早发现和使用生漆的国家,因而生漆又被称国漆。漆器是髹漆材料与技法的结合,是我国传统的工艺品。然而,近代以来,随着化学油漆的广泛使用,漆器逐渐成了古物,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如何继承传统技艺,推陈出新,是当代工艺面临的一个难题与挑战。
《国漆重光——中国漆器传承与创新展》,是浙江省博物馆《当代漆器精品展》系列展的首届,由浙江省博物馆漆器研究基金会资助。展览选取了雕漆、犀皮漆、款彩三类传统髹漆技法为代表的漆器精品,它们均属技艺精湛的名师手作。创作者们以天然大漆为材质,与古为师,既秉承传统的髹漆技艺,又融入了当代元素,同时兼顾艺术性与实用性,为我国当代漆器的传承与创新树立了典范与标杆。我们相信,古老的国漆将焕发出新的光彩,重新点亮我们的生活。
斑纹流彩,犀皮漆。
《髹饰录填嵌第七犀皮》记载:“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近有红面者,以光滑为美。”杨明注解:“摩窳诸般,黑面红中黄底为原法。红面者黑为中,黄为底;黄面赤、黑互为中、为底。”
犀皮漆是我国传统漆器装饰方法的一种,北方俗称桦木漆、犀皮漆、虎皮漆,南方俗称为波罗漆。犀皮是不动刀的技艺,以磨显不同的花纹而构成,表面光滑,纹理层叠,或行云流水,或松鳞斑斑,漫无规律,色泽灿烂。
红金斑犀皮漆莲瓣型多层奁盒,作者是甘而可。
甘而可,1955年生,安徽省黄山市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甘而可创作崇尚宋元之美,扎根徽派漆艺传统,在继承传统犀皮漆技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将传统黄色矿物质颜料用黄金替代,使得发色更亮,首创红金斑、绿金斑、褐斑等新的犀皮纹理,并赋予犀皮漆崭新的面貌。
雕镂若画,雕漆。
《髹饰录雕镂》:“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
雕漆是漆工艺重要品种之一,它是在胎体上,层层髹漆,达到一定的厚度,然后在漆层上雕刻花纹图案。根据漆色和刀法的不同,分为剔黄、剔红、剔黑、剔绿、剔彩和剔犀等多种,其中以剔红最为常见,也是目前保存下来最多的雕漆品种。
雕漆在唐代业已出现,至宋代蓬勃发展,自成体系,刀法之工,雕镂之巧,俨若图画,趋于成熟。元代雕漆名家辈出,异军突起,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明清时期雕漆制作多为皇家垄断,品种以剔红、剔彩为主,风格多样。清末随着国力的衰微,雕漆也步履艰难。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扬州逐步恢复了雕漆的制作,成为了当代雕漆制作的中心,南北呼应,相互交融,引领雕漆的复兴。
银胎剔红荔枝纹六方壶,作者文乾刚。
文乾刚,1941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北京市玩具协会为文乾刚的雕漆誉名“文氏剔红”。文乾刚与雕漆近60年的相处和对话,使他深谙雕漆的性格和传统。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对这门技艺有了深刻的思考,并对漆器传统进行整合、再造。他做的是雕漆,思考的是中国的美术传统。
一组剔红紫砂壶,作者张来喜。
张来喜,1961年生,江苏扬州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扬州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模。张来喜从事雕漆工作40余年,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技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擅长山水、人物、房廊的雕刻,使现代雕漆漆器成为把玩、陈设和收藏的艺术品。
剔彩桃形春字捧盒,作者满建民。
满建民,1945年生于北京,籍贯山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满建民于1962年进入北京雕漆厂学徒,从事雕漆艺术六十余年,首创雕漆镶嵌新工艺,运用各种雕刻手法,在高浮雕、圆雕、镂空雕等高难度技法上具有很大的突破,尤其在山水、花鸟各类走兽等题材的雕漆技法上创造性地应用了镂空雕的技法,集百家之长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
剔红观海人物纹盒,作者杨之新。
杨之新,1965年生,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北京雕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明古斋雕漆第四代传承人。杨之新自幼受家庭熏陶,从事雕漆制作三十余年,一直遵循保留还原古代技艺的准则,在载体和造型上进行更多的创意,他的作品既有严谨细腻的清代雕漆风格,也有雍容华贵、圆润浑厚的明代雕漆风格。
刻画施彩,款彩。
款彩在《髹饰录》归入“雕镂”类:“款彩,有漆色者,有油色者。漆色宜干填,油色宜粉衬。用金银为绚者,倩盼之美愈成焉。又有各色纯用者,又有金银纯杂者。”杨明补充:“阴刻文图,如打本之印板,而陷众色。”
款彩又称为“刻灰”“大雕填”“刻漆”,“款”意为凹,“彩”既是在凹处填彩。《游宦纪闻》:“款谓阴字,是凹入者,刻画成之”,是指在漆面上刻凹下去的花纹,里面再填漆色或油色以及金或银的一种装饰技法,综合运用了彩绘、填漆、戗金等髹金技法,制作工艺繁琐而精湛。
款彩是中国漆器史上一次重大发明,需要漆器、绘画、雕刻三项技艺的结合,是明清时期流行的髹漆技法之一,广泛地运用于屏风、挂屏或壁画。明清时期有大量款彩屏风行销欧洲,被称为“Coromandel”(音译:科罗曼多),被作为顶尖的艺术品收藏。
《喜相逢》漆盒局部,作者林怡。
林怡,1956年生,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漆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故宫研究院明清宫廷制作技艺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林怡从事漆器专业工作四十余年,尤以款彩及戗金技艺著称,一直努力展示漆艺与款彩之美,奉行“少而精、古而新”的宗旨,结合传统技法和现代审美,力创经典,让款彩这门手艺活在当下。
(声明:本文章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