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美新闻

资讯 | 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新疆美术馆里绽放迷人光彩

工美集2021-10-18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承办,对口援疆19省市文化和旅游厅(局)共同协办的“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以下简称“非遗展”)在新疆美术馆开幕。



      本次非遗展以“文化的瑰宝·人民的非遗”为主题,设置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两大板块,共展出209项独具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共有近千件展品、近百位非遗传承人亮相本次“非遗展”,多维度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精彩纷呈的的展品也惊艳了观者……
      这次参展的209个非遗项目,包含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舞蹈等多门类,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就有111个。湖南湘绣制作技艺、北京景泰蓝制作饰技艺、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江苏苏绣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展品亮相展会,
      在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厅的北京馆,一件圆润结实、金光灿烂的《四季平安》景泰蓝小罐引起了参观者周燕的注意,她惊叹道:“精致、精美,很想捧在手心仔细看看”。



      “我是第一次来新疆,感受到了新疆人民的热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北京市传承人李静介绍,北京馆这次带来了6个非遗项目,她带来了景泰蓝技艺作品8件,这个小罐是其中一件。
      李静说,景泰蓝制作技艺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间,故名“景泰蓝”。其技艺是用铜作胎,将细铜丝扎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粘在胎体上,再施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最后制作出成品。“景泰蓝制品造型典雅,纹样繁缛,色彩富丽,具有宫廷艺术的特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也希望更多的新疆朋友了解景泰蓝,喜欢景泰蓝。”李静称赞说,她参观了各地展馆和新疆展馆,特别喜欢新疆民族服饰和蛋雕等作品,也惊叹于新疆本土非遗作品的丰富和具有民族特色,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值得借鉴和学习。



      在展厅湖南馆,一件件绣着荷花图案的刺绣也吸引了不少观者。
      湖南馆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绣代表性传承人黄笛介绍,湖南馆带来了五个非遗项目,分别是湘绣、侗锦、邵阳蓝印花布、土家织锦、茯砖茶。
      “我专门带来了我们创新的湘绣作品蝉翼绣系列。”黄笛说,蝉翼绣系列作品采用独家自主研发的创新材料“锦纶蚕丝”为底料,利用其轻、薄、透的特性,在不规则的轻薄、通透的锦纶蚕丝上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将锦纶蚕丝肌理与绣线丝理有机融合,刺绣画面薄如蝉翼,浑如蝉翼,透如蝉翼。
      除了上述北京和湖南两地的作品,参观者们还见到了山东的潍坊风筝、天津的泥人张彩塑、河南的唐三彩、河北的衡水内画鼻烟壶、山西的琉璃烧制的胆瓶、辽宁大连的核雕、吉林的中医药制剂平氏膏药、黑龙江的满族刺绣、上海的周虎臣毛笔、江苏的苏绣、浙江的提线木偶、安徽的玉管宣毫、福建的剪纸、江西的金星砚、湖北的黑茶、广东的粤绣、深圳的狮舞等17个对口援疆省市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作品。



      “我们今后将推动非遗展落地新疆,常态化举办。”自治区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旭国说,此次非遗展是文化和旅游部、各援疆省市和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生动实践。通过此次展会搭台,新疆与兄弟省市将通过深层次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展现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新疆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文化润疆”工程落地生根,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非遗产品,以前总觉得非遗离我们生活很远,没想到其实非遗也可以是一件蛋壳雕刻的艺术品,也可以是一件牛皮雕刻的包包。”在新疆展厅的乌鲁木齐馆,各具特色的展品引来了市民孙东,他是蛋壳雕刻爱好者,他表示这次参观让他大开眼界。
      乌鲁木齐市文化馆馆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胡玉梅介绍,乌鲁木齐馆带来了新疆花儿、新疆曲子、锡伯族民歌、阿依特斯4个展演项目,观众可以看到大家的现场演出。此外,还有皮雕、蛋雕、面人等6个展示项目。



      “对我们非遗传承人来说这个展会特别好,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是对非遗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对我们也是一种鼓励。”市级蛋雕技艺传承人魏登军说,他带来的蛋雕作品分别是在鸵鸟蛋壳和鸡蛋壳上创作的,先选好蛋壳,画好图案题材,再用专用工具直口刀、斜口刀、尖刀、牙机反复雕刻,他采用了浮雕技法和剪纸技艺相结合,让作品更加生动。
      一位身着金灿灿的皮雕铠甲女子,更是引起一个个观者上前细看后赞叹不绝。女子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雕技艺传承人孟璐璐,她说,这件皮雕铠甲是她一刀一刀雕刻缝制而成,耗时三个月。除了这件作品,在墙面上还有美丽的塔吉克族女孩、凶猛的驯鹰、石榴纹饰的包包等皮雕作品。
      “这些具有新疆文化元素的牛皮雕刻饰品和器具等作品,希望通过展示,能让更多人了解新疆这门传统的技艺。”孟璐璐说,大大小小的时尚皮雕包包目前很受年轻人的欢迎,不时有人前来选购一两件带走。
      “这件丝巾太美了,我想带一件走。”在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技艺传承人王革的展台前,剪纸书签、真丝丝巾、明信片等一百多个品种的文创产品引来不少观者,市民李莉说,她发现这些产品上面的图案都是剪纸常见的花纹、人物等图案,出现在各种生活常见的物品上感觉很不同。
      王革说,剪纸经过多年发展,到今天早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窗花了。“我们要把非遗这项传统技艺融入现代气息,走进大家的生活,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扬。”王革说,这些文创衍生品带有剪纸和新疆的文化元素,很受旅游景区游客的欢迎,也创造了经济价值,并且带动了就业人群,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截止目前,全区各级政府公布了464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
      近年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已基本建成国家级、自治区级、地级、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有世界级非遗项目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94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315个。新疆公布认定的非遗传承人5654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2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549人。
      “非遗+旅游”已成为新疆各地文旅发展的新模式。非遗项目已成为各地旅游项目与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吐鲁番葡萄沟景区非遗集市、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喀什民俗非遗主题游等“非遗+旅游”融合模式,让新疆非遗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为新疆旅游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新疆和兄弟省市间优秀文化的交流互鉴,将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和传统技艺相关产业的发展。”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副厅长侯汉敏介绍,借助此次非遗展,新疆将搭建起一个集成果展示、文化传播、宣传推广为一体的长期平台。展会期间,非遗传承人除了交流互鉴,还将与市场充分接触,各地非遗传承人也可通过市场销售检验自己的作品和产品,及时全面了解大众需求,进一步提升技艺,实现手艺价值。展会后,19省市的非遗项目将分别进入14个地州市,走进景区、学校和社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将兄弟省市成熟的非遗传承经验带到基层,推动新疆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侯汉敏表示,“十三五”以来,新疆不遗余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工艺振兴示范基地建设持续推进,非遗馆建设全面启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传统工艺逐步形成地方品牌,辐射带动经济发展、惠民富民和乡村振兴,一大批印证中华文化历史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声明:本文章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阅读量 2008
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