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美新闻

人物 | 郑春辉:坚定文化自信 书写时代华章

工美集2022-01-12

乍入清凉界,悠然念十方。

木雕皆彩结,泥塑尽金装。

才过如来殿,再寻罗汉堂。

尘心久已淡,何事感徬徨。



郑春辉作品 沉香雕刻《桃花源》


       在福建有一个说法:“莆田木雕有多牛,去看看郑春辉的艺术馆就知道了。”建国以来,莆田一共出了七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春辉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主要作品分别被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所收藏。


郑 春 辉


       他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的传承人,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他是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被授予“大国工匠”称号的民间手艺人。他不仅把传统木雕手艺做到极致,而且将家国情怀融入其中。

       从事木雕创作近40载,全面掌握莆田木雕技艺之精髓,擅长木刻浮雕,注重通过木材本身的肌理和色泽来体现其属性美,同时又赋予其特殊的文化符号和艺术价值。

       不论是农家小院,把酒话桑麻,亦或是千里江山,锦绣中华,都在郑大师的刀下,雕镂成岁月的记忆,以一坛香醇的陈酿,散发出馥郁芬芳的东方神韵。



       季冬时节,大国工匠、福建省劳模、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香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郑春辉大师,作为福建省代表参加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对他而言,深感荣幸、任重道远,同时也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12月1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继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指示和决策部署之后的又一次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纵横捭阖,把中国文艺的发展放在了世界的大格局中,让文艺工作者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贡献文艺力量。《讲话》站在历史的高度,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度和文化艺术的高度,再次精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学艺术的价值、功用和任务,闪耀着新思想、新论断和理论智慧的深刻洞见。

       《讲话》犹如春风拂煦,春雨润心,令郑春辉备受鼓舞。深刻领会到习总书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这句话的重要意义。体会到时代前进的呼吸脉搏与激情召唤,努力参与国家民族美好未来的展望与描绘的时不我待,真情抒写民族复兴的豪情与壮举的价值意义。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工作者不光要畅开胸怀,襟抱“人民至上”、“国之大者”,参与其中,更是历史与史诗的书写状情者。

       作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能够绵延至今,而不断焕发出时代光彩,这不光得益于植根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也仰赖于一代代前贤伟杰、名家宗师的创造发展,成就了中华文明的丰沛、博远、伟大与珍贵。



       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实践规律不无证明:文化自信是创造新时代文艺的重要思想基础,而家国情怀、艺术家个人修为则是助推文艺创作的重要内驱动力,也是文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基、创意之源和价值取向。

       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郑春辉很受触动。领悟到文艺工作者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密不可分,使命担当需要家国情怀作为内在精神激发创新创造的不竭热情,并且贯注于作品的理想价值追求。总书记的讲话蕴含着深深的人民性,作为一名木雕创作者,将按照总书记:“人民是文艺之母”的指导方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的坐标,用一双手、一把刀,刻下诗意。



       从事30多年木雕的郑春辉有很多头衔,但他更希望自己被称作“工匠”“匠人”。在他看来,“工”字顶天立地,沾着泥土气息;“人”字一撇一捺,带着世间味道。他说:“这样的称谓更贴切,更像我自己。”

       “文者,贯道之器也。” 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深刻领会习主席《讲话》精神,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追求和探索精神,不断指引着像郑春辉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工艺美术大师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用匠心,拥抱新时代、开创新未来,让木香抵达远方。


郑 春 辉 作 品 欣 赏






《清明上河图(宋版)》




《白云深处有人家》




《归园田居》


《千里江山全图》


(声明:本文章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阅读量 5014
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