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石齐,1940年生于福建福清,擅长中国画,人物、花鸟、山水、书法、油画皆精。曾获世界和平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1963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院,1976年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原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北京石齐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协理事,北京市高级职称(美术)评委,国家一级画家(教授)。主张绘画艺术形态三象(具象、印象、抽象)并举的理论,历经数十年探索创立了前无古人的“三象合一”的大视觉画风。石齐中国画、油画、书法、雕塑皆精,从1972年成名至今,其作品深受社会赞誉,创办新中国画画家班,近十多年来润育学子近千名。
在国内外出版画集30余种,举办个展30余次。其中包括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等主办的石齐国画展、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主办的石齐油画展。石齐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等四个组织颁发的世界和平奖,及法国卢浮宫艺术沙龙展金奖,两次荣录美国国际美术家协会权威发布的中国画国宝级大师排行榜,十名之一。建有石齐美术馆(烟台市政府建造),大连石齐美术馆,石齐收藏馆(三里屯soho)。
2020年6月4日,石齐以2019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2,988万元人民币名列《2020胡润中国艺术榜》第23位。
个人履历
20世纪30年代
●1939年,9月13日生于福建福清,父母为贫苦农民,祖母在其出世后,为减轻生活负担,捆棉被自焚。
石齐先生少年时期
20世纪40年代
●1945年,为放牛童,满山满田满墙画神话故事。
20世纪50年代
●1950年,应邀为东张剧团绘布景。小画家名号从此开始。
●1958年,考入厦门鹭潮美术学校。中国画《钢》第一次参加厦门市美展,发表于《厦门日报》。开始自学油画。
石齐先生高中时期
20世纪60年代
●1963年,福建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大专班毕业。分配到北京二轻装潢设计研究室。
●1965年,创作巨幅《家乡变江南》《巡林》等作品。
●1969年,下放北京印铁制罐厂劳动七年“改造世界观”。
20世纪70年代
石齐先生四十岁
●1970年,开始专习中国画。
●1971年,拜黄胄先生为师,笔墨大进。
●1972年,《家乡变江南》《迎春》等参加北京市美展,一举成名。
●1973年,《迎春》参加建国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74年,遇李可染时,他说:“头一回见到你的画,吃惊的好。”
●1975年,受中国历史博物馆之托创作《红袄军》。
●1976年,调进北京画院为专业画家。7月28日下午报到,当晚唐山大地震。
巨幅创作《期望》《活到老,学到老》参加画院迎春画展时,董必武夫人前往看画,恸哭。
《风雪大别山》巨幅创作参加全军画展。
●1977年,同画家周思聪、万青力一同接受军事博物馆任务。
拜访林风眠、陆俨少。
●1978年,应邀参加中央文化部组织创作组,在友谊宾馆持续作画八个月。友谊宾馆同期作画的还有:李可染、李苦禅、白雪石、吴冠中、许麟庐、刘继卣、谢瑞陛、李琼文、王子武、周思聪、刘汉、王学仲等。友谊宾馆收藏《葡萄架下》等20多幅作品。
拜访石鲁。
●1979年,接文化部创作组任务创作周总理1961年参加泼水节,历时6个月创作巨幅作品《泼水节》。
《泼水节》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在全国美术界引起轰动。十年间创作多幅作品在社会上较有影响,被誉为“70年代是石齐的年代”。
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20世纪80年代
●1980年,巨幅创作《极乐图》参加中国画研究院主办全国性画展。
1981年,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
拜刘海粟先生为师,刘老赞许:“你的画和我的画是同一风格,画极好,线有力。”
受国务院“一招”邀请为其绘制巨幅作品《草原风》。
●1982年,应中央美术学院邀请,为人物画研究生班授课,刘大为、王迎春、聂鸥、朱振庚、史国良、李少文、杨刚皆在此班。现场作画《澜沧江畔》。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李琦先生称为“色墨统一的大师”。
●1983年,巨幅创作《飞雪迎春》参加全国美展。
●1984年,应中国外交部邀请为中国两驻外使馆作画。
●1985年,与李可染先生会面,就长时间研究思考“多种风格合一于画面”的重要问题认真请教,李可染先生说:“很难,如果能够统一在一起那是最好的画。”此高深见地两人不谋而合。
《佛道茫茫》等十幅作品参加北京、香港“三山五岳”美术作品联展,画风迥异以往,争议颇大,褒贬均存,李可染当场观看赞其新颖。
●1986年,天安门收藏巨幅创作《红梅》。
应中央美术学院邀请为本科班授课,现场作画《红衣白眉罗汉》。
●1987年,巨幅创作《霸王别姬》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北京画院建院三十周年画展”。
●1988年,论文《寻找中国画的面目》在《中国美术报》发表。
●1989年,应集古斋邀请,赴港举办个展--“石齐中国画展”(李可染题)。
巨幅创作《打粮图》参加建军美展。
20世纪90年代
●1990年,为****纪念堂创作巨幅《梅花·正气篇》。
北京画院举行“石齐美术观摩会”,艾青、贺敬之、陈再道等出席,中央电视台专题新闻报道。
●1991年,“石齐,美的变奏”个展在云峰画苑、台湾绮丽画苑相继展出。
应新加坡邀请,“石齐画展” 在新加坡文物馆展出。
应厦门文化局邀请赴厦门举办个展。八幅作品当天被盗,厦门警方设专案组全力组织侦破。
●1992年,巨幅创作《辉光无限》参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北京画院建院三十五周年大展”。
中南海收藏《鸡鸣图》。
●1993年,《画家--石齐》专题片,由北京电视台摄制,赵忠祥主持。
石齐 藏女 油画 100cm×80cm 1993年
Shi Qi Tibetan Girl oil painting 100cm×80cm 1993
●1996年,香港云峰主办的“石齐的艺术世界”在香港举行。
●1997年,历时两月创作巨幅作品《颂长城》。
“石齐中国画展”在新加坡举办。
●1999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和平奖”。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石齐画展”,赵忠祥主持开幕式。
世界和平奖
21世纪00年代
●2000年,历时一年创作巨幅《丽人行》。
在辽宁博物馆、大连艺术馆、旅顺博物馆举办“著名画家石齐画展”巡回个展。
●2001年,历时三个月完成巨幅中国画创作《朝圣图》。
《颂长城》参加“全国画院双年展”。
参加“中国画首届双年展”“百年中国画展”。
●2002年,成立“中国石齐艺术研究会”。
在山东博物馆举办“著名画家石齐画展”。
●2004年,历时三个月完成巨幅创作《三英战吕布》,同年完成巨幅创作《喜玛拉雅的主人》 。
石齐 祖祖辈辈皆信佛 纸本设色 68cm×68cm 2007年
石齐 乌镇 纸本设色 144cm×184cm 2006年
21世纪10年代
●201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笔墨现精神 融汇与革新--石齐绘画展”,展览由文化部主办。
“中国风--石齐油画展” 由中国文联主办,北京画院承办。
央视科教频道《大家》栏目播出《石齐--求新唯真》专题节目。
●2011年,“墨彩华章”精品展在济南、青岛举办。
带领中国石齐艺术研究会50名画家参加电影《画圣》拍摄 。
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新中国画先行者》专访。
创作8米× 8米巨幅画作《丽人行》。
石齐 秋山起狂飙 185cm×144cm 2011年
●2012年,参加由万达主办的“墨彩华章”精品展(上海)。
烟台“石齐美术馆”开馆 。
接受凤凰卫视《生命色彩》采访。
●2013年,在法国卢浮宫举办个展并荣获法国卢浮宫艺术沙龙奖金奖。
北京宋庄新中国画画家基地建成 。
荣登纽约时代广场播放《中国国宝级大师--石齐》。
法国卢浮宫金奖
石齐 醉瑶台 油画 130cm×160cm 2013年
●2014年,北京三里屯石齐收藏馆开馆暨石齐《三美神》雕塑作品揭幕 。
《石齐书法集》 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石齐》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15年,北京石齐画院成立。
●2016年,“淋漓墨境--石齐彩墨画展”在台湾举办,万达集团主办。
8米×8米巨作《锦绣东方》亮相上海万达瑞华酒店。■
●2020年6月4日,石齐以2019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2,988万元人民币名列《2020胡润中国艺术榜》第23位。
艺术成就
40年来,作品上百幅参加国内外大型画展,曾应邀赴日本、泰国、新加坡、香港、澳门、美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地举办画展和学术交流活动。
曾获日本“‘86国际水墨画展优秀奖、全国美展银质奖、全国美展优秀奖、北京市美展3次获优秀奖、北京国际水墨大展优秀奖。
作者撰写《中国画濒临选择》、《中国画主义》等13篇评论文章。由中国著名评论家撰写24篇文章评论作者。
作品在《中国美术》、《中国艺术》、《中国画》、《香港美术》、《台湾艺术家》、《新加坡艺术天地》、《韩国艺术》等上百刊物发表。
由北京电视台拍摄专题影片。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海峡两岸广播电台、香港早晨电视台、汕头电视台等均采访播放。
出版个人画集:《石齐画集》、《石齐中国画》、《中国当代美术家石齐》、《石齐绘画》、《石齐艺术》和专著《石齐先生的艺术世界》。
多年来作者名字、成就载入中国多种名人辞典,并由美国国际名人传记研究院载入94年第3版、第5版《国际当代名人录》、《500位世界有卓越成就著名人物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出版的《国际知名知识分子名人传》、《世界名人传记辞典》。
出版画集:《当代美术家-石齐》15集之一,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画集:《十杰》之一,香港云峰画苑出版社出版;
画集:《百年100名家名画》之一,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
《中国画大师》之一,北京文华出版社出版。
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天安门、中南海、北京图书馆、中央美术学院、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北京画院、天津艺术博物馆、黑龙江博物、吉林博物馆、厦门陈嘉庚纪念馆、日本唐人馆、日本熊本画廊美术馆、澳大利亚东方艺术馆等收藏。
作品赏析